臺灣物流業的進擊 海運承攬公會:落實全球運籌理念

基隆港貨櫃船。資料照。(圖/記者徐文彬攝)

記者林冠瑜/採訪報導

物流產業作爲臺灣十大服務產業之一,年產值超過新臺幣1.4兆元,由蔡英文主政的新政府就任前,海運承攬公會爲緩解新舊政府政策接軌上的適應,自2015年開始,即由專研海事法交通物流議題研究的張天欽顧問律師籌劃召集,定期舉辦「全球運籌專案會議」。

張天欽表示,全球運籌專案會議的宗旨在於「以業者所遭遇的問題爲出發點」,思索未來發展與出路,企圖具體解決臺灣物流產業目前的困境。特別是物流產業與不同領域皆有相關,因此該計劃也獲得如空運承攬公會、報關公會、臺灣國際物流暨供應鏈協會等公協會的支持,也包括了金融、學界法界、倉儲、關務港務網路資訊觀光旅遊及媒體行銷專業領域的專家參與。

高雄港貨櫃碼頭。(圖/高雄港務局提供)

張天欽皆表示,整體物流產業的發展需靠跨部門的協調與統籌才能建立,因此全球運籌會議討論架構主要分爲四個部份,即「人流」、「金流」、「資訊流」及「物流」,以物流產業環節爲例,交涉之政府單位即包括交通部、財政部、經濟部勞動部國發會、金管會農委會、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等等,跨部會協調的統籌與行政效能的提升該由誰來主導與執行,「如何以開創格局和前瞻視野來重新檢視所有不合時宜的法令規章」,「協助產業鬆綁、轉型」,是目前最需要突破藩籬,如此才能吸引外商外資和國際貨物進到臺灣。

海運承攬公會理事長戴治中表示,臺灣物流業多屬中小型企業,資金籌措不易且相對成本較高,資訊系統開發或物流硬體建設難與國際水平抗衡,資金供應鏈與異業結盟整並也是另一個課題。

▲基隆港貨櫃船。資料照。(圖/記者徐文彬攝)

參與全球運籌會議討論的學者提出五項具體構想做爲未來願景,包括建立全島無縫接軌的自由貿易環境、重點發展高雄港及桃園機場成爲大型國際航商之亞太高效轉運基地、提升國際貿易及物流交易活動的籤審作業速度及服務品質、整並國際物流專區於單一管理機構並鬆綁既有之經濟管制,和建立養成全球運籌及國際物流人才之永續志業,分別訂下近程中程長程策略;個別專案部份則有自由貿易港區、多國貨櫃(物)集並作業、快遞承攬運送、電子商務、國際維修中心及發展觀光郵輪的討論。

戴治中表示,全球運籌的觀點來自於跨境移動的概念,即所謂「物流」,百業無不以物流爲基礎,堪稱覆蓋率最高的產業,也最需要符合國際化與自由化的趨勢,長期以來未能得到等值的關注與重視,虛耗臺灣原本的優勢與競爭力,已到了破釜沉舟、燃眉之際,希望未來政府能有所作爲,並帶領專業的交通部會首長協助突破困境。

▼重返全球運籌中心的機會與策略高峰會。左一爲張天欽律師,左四爲戴治中理事長。(圖/臺北市海運承攬運送商業同業公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