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陸資錢進臺灣 你不知道的3大搭橋者

文:呂國禎、劉光瑩  攝影:黃明堂

中國資金大氾濫,全球到處併購企業、佔領地標,在在登上各國新聞頭條臺灣開放陸資六年多來,也置身這股紅色大潮漩渦中,從臺灣人食衣住行育樂,到重大產業如IC設計政府污水BOT項目,從南到北,紅色資本無所不在,陸資金額暴增5倍,超越美國。

人民幣浪潮下的誘惑,讓同學會、校友會、臺商成爲兩岸搭橋者,扮演紅娘幫人找錢、幫錢找人。

自2009年政府開放陸資來臺投資,兩岸間出現了一個熱門現象:搭橋者。他們無所不在,分佈不同團體、組織、個人,發生在不同的地方。

搭橋者一:EMBA同學牽線投資

許多到中國念EMBA的臺灣人成爲重要搭橋者,促進合法投資與產業互補整合。2009年,中歐EMBA畢業的樊大成認識了陸企優威科技創辦人李民李曉昱夫婦,當時只是感情很好的同學,沒想到3年之後,李民到臺灣旅遊、順道想來臺灣投資,找樊大成作陪,促成雙方合作,海優威來臺投資太陽能材料

當時李民因爲中國太陽能電池板,面臨歐美國家反傾銷懲罰,外銷歐美可能陷入困境,想來臺灣投資,樊大成說,來臺灣投資有優勢,分別是國際化、資金自由進出、更無反傾銷稅的問題,李民這一趟臺灣行之後,申請來臺投資,樊大成從同學變成了臺灣海優威合夥人兼總經理。

不過,同樣去中國念EMBA,也有人當起中國遊戲公司「完美世界」的人頭,違法在臺灣營運陸資的遊戲。

校友會則是另一種新的兩岸搭橋者。對兩岸科技產業具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新竹北京清華大學,前年設立兩岸第一個清華海峽研究院,去年中開始運作,地點設在對岸廈門,結合兩岸清華大學,成爲培養創新、人才與產業化的基地。

搭橋者二:校友會培育臺灣新創

同時,也積極發掘臺灣新創公司與團隊,到北京、矽谷募資創業,「校友們都很着急,臺灣年輕人創業太不積極了,」臺灣清華企業家協會秘書長成羣傑說,兩岸清華校友還願意當創業者的創業導師,他說,「小綿羊狼羣,一定要有貴人相助。」

可別小看兩岸清華大學的校友,有臺積電副總經理、IC設計公司董事長,北京清華大學企業家協會,更是在矽谷成立了菁英組織,成員以半導體行業居多,如展訊創辦人陳大同、北京清華控股董事長徐井宏等。

不過,很殘酷的現實是兩岸資本市場規模,恐怕會讓更多臺灣創業團隊找陸資入股。成羣傑說,臺灣創業團隊在臺灣很辛苦的比賽,第一名拿到300萬臺幣,同一團隊到北京去比賽拿到第一名,獲得資金是600萬美元,差了超過60多倍。成羣傑說,池塘愈大,養出的魚愈大。

值得深思的是,臺灣並不缺資金,但對創業支持遠不如中國。

搭橋者三:臺商幫小企業開路

同樣在搭橋的還有臺商。3月的臺北智慧城市展上,最大的展位不是臺灣公司、也不是外資企業,而是名爲「綠智匯產業聯盟」的攤位,背後是山東濟南新材料產業園區的支持。「面積超過60平方公里,我們希望招到1000家臺灣企業進駐我們濟南新區,」山東集富環保科技公司董事長孫道玲,原本在臺灣做LED照明設備,2007年開始至中國大陸發展。

她的名片上印着「濟南市政協特邀顧問、濟南市招商顧問」等頭銜。「我們希望幫臺灣的小企業找到機會,未來這些智慧產業的市場絕對在大陸,不在臺灣。」她說,過兩天,濟南書記就要來臺北簽約,承諾未來幾年會投入100多億人民幣到新產業園區。

這是鮮爲人知的搭橋者故事,也真實反映人民幣大潮下的人性,搭橋者影響巨大,一念之間是合法或非法,都影響着臺灣,也關乎陸資在臺灣投資能否真正創造就業、帶來市場與臺灣競爭力。…( 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第594期 )

【延伸閱讀】

玩玩看:哪些企業背後,老闆已經變中國人?● 人帥吃草 研究:好看的男人職涯可能不順利● 《功夫熊貓3》告訴我們的三件事● 不敢嘲笑王建民,因爲努力不是一份保單● 白髮長不停?5招養出一頭黑髮

※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