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益生菌 活菌不一定比死菌好 內行人才懂的保健品真相

三招撇步,教你看懂保健食品成分表。(示意圖/Shutterstock)

該買這個在廣告聽過的產品呢?還是買另一個成分含量比較高的配方呢?你是否也有類似挑了老半天,就是看不出哪一個保健產品比較好的經驗呢?直實上挑選保健產品有許多的訣竅,本週微笑將從產品的成分標示,來教大家如何看懂保健食品的含量。

在開始前,微笑總要不免俗的先提醒大家,購買保健食品前,一定要先「清楚認清自我狀況及需求」及「保健目的」,再去思考產品的問題,少了前面的步驟,就難以確認產品是否合適。挑選產品除了看產品的名稱、認證、廠商資料外,更重要的是,要能看懂「成分標示」。

挑選保健產品有許多的訣竅,專業藥師從產品的成分標示,教大家如何看懂保健食品的含量。(圖/微笑藥師網提供)

第一招:看清楚有效成分的「含量」

微笑在先前的文章《買保健品前,看清楚含量》中,就以市售護眼產品常出現的標示陷阱,來提醒民衆看清楚成份標示的重要性,不過若只提及護眼產品的標示問題,民衆也很難以此類推到其它功能的保健食品。所以本篇文章第一節,微笑一併列舉其它常見保健食品的標示陷阱,讓你不再當冤大頭

不少民衆有選購益生菌的經驗,也會特別注意益生菌的菌數含量,例如每份含100億菌(CFU),但是…你可否注意過產品是否有明確標示各菌株的含量呢?其實不同益生菌菌種對於人體的幫助大不相同;例如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俗稱A菌)常駐於小腸;而比菲德氏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俗稱B菌)多存在於大腸,且結構呈Y叉型,能於大腸表面形成一層保護層,降低食物對於大腸的刺激;鼠李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簡稱LGG),用以改善腹瀉的效果佳。倘若一個益生菌產品,沒有明確標示各菌菌株含量,那怎麼確定該產品是否適合你呢?

另外,大家常買且認爲安全性高的B羣,屬於水溶性維生素,不太容易會有過量的問題,但是維生素B6及維生素B9(葉酸兩者有明確限定每日上限攝取量,長期攝取過量有可能引起噁心嘔吐、神經感覺異常、步態不穩、手足麻木等。所以囉,如果你服用二種以上含維生素B羣的保健食品,千萬記得各種產品維生素B6的總攝取量不要超過80毫克,而維生素B9(葉酸)則不建議超過1000微克。

最後附帶一個最近很夯且常被諮詢到的成分NMN,爲人體NAD+的前驅物質,參與人體各種生理機轉的氧化還原反應,也是人體許多代謝機轉的輔酶,例如與DNA修復有關的PAPR家族蛋白、與鈣平衡相關的CD38及CD157以及與人體衰老有關的Sirtuin家族蛋白。

姑且不論是否真的有效(因爲目前只有人體口服安全性研究,沒有明確相關人體資料發表),單論成分標示就大有玄機,許多直銷通路或是來源不明的網購產品,並沒有明確標示成分中NMN含量,而是寫花椰菜萃取物(含NMN)或XX萃取物(含NMN)等,此等標示不清楚的產品,千萬不要貿然購買。

所以微笑藥師建議民衆,在審視保健食品時,不僅要看成分及含量外,更要看「有效成分濃度」。

第二招:注意有效成分的活性

如果產品的主要成分是酵素或是具活性,就必須注意產品是否有標示出活性。

例如大家耳熟耳詳的納豆激酶具有活化體內抗凝血酵素的活性,同時還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但是納豆激酶的品質及效果,並不能以每粒產品含多少毫克來判斷,因爲酵素的活性,是以其特殊效價單位來計算。

鳳梨酵素就以消化蛋白質的能力來作爲效價單位,而納豆激酶則是以其血栓纖維蛋白溶解率FU(Fibrinolytic Units)來作爲其活性之單位,市面上的納豆激酶產品,每公克4000FU~20000FU的都有,如內容物爲每公克含有4000FU的納豆激酶500毫克的膠囊錠劑,與每公克含20000FU的納豆激酶產品100毫克,兩者生理活性是相等的,所以選購納豆激酶時,應留意的是標示中每單位(每粒膠囊、錠劑或粉狀一次服用量)的「FU」數而非毫克數。

至於常被用於幫助消化、化炎消腫的鳳梨酵素,一般來說,應用於消腫抗發炎的劑量約200-800毫克(劑量範圍大,主因爲各研究採用鳳梨酵素效價不同,常用MCU、GDU、CDU及DU來標準化)。

但爲什麼鳳梨酵素有這麼多種不同的活性單位呢?原因在於酵素具有專一性,不同的酵素活性單位能代表酵素作用的特性,例如GDU表示鳳梨酵素消化明膠的效力;CDU則是消化酪蛋白的效果,所以不同酵素單位之間是無法互換的。換句話說,如果產品用不用活性單位標示,是無法比較彼此間的活性強弱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益生菌不是隻有活菌才具有保健效果,甚至在特定狀況下,死菌的甚至優於活菌。

活菌能定殖於腸道,發揮整腸的作用,且改善效果縱使停止服用後,仍可維持一段時間;壞菌雖然沒有活性,但仍可沖刷掉佔據於腸道表面的壞菌,降低菌數,減低其影響,但調整腸道效果不及活菌。但是加熱形成的「死」菌體,由於體積較小,激活身體免疫的作用大大優於活菌,所以囉,如果是要調整腸道,一般建議選用活菌;倘若主要是增加免疫功能,則會建議選用死菌體。

第三招:搞懂每份的觀念

相信許多人都會比較不同產品的成分含量,但卻都忽略「份量」的觀念。例如A款魚油成分標示含有600毫克omega-3,而B款魚油標示含量爲500毫克,乍看下,A品牌含量較高,但仔細一下,不難發現,A牌產品成分標示爲每份2粒膠囊共含600毫克omega-3,換言之,每粒魚油膠囊1公克,omega-3的含量是300毫克,反而比B牌魚油還低。

搞懂每份的觀念,是檢閱保健食品標示前的必要功課。(圖/微笑藥師網提供)

另一方面查看成分表時,不要只看有效成分的含量,一定要注意每粒產品的總體積,如果一味的挑選含量較高的配方,卻忽略自己吞嚥膠囊的可行性,最後的下場就是要把膠囊剪破,惹得一口腥啊。

注意:成分愈多,不代表愈好

不少民衆挑選保健產品時,總希望成分種類愈多愈好。事實上,「如果一個產品的成分種類愈多,相對的,各種成分的含量就鐵定愈少!!!」爲什麼呢?例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拿一般膠囊可以添填1000毫克的物質(通常有特定比例必須添加賦型劑),如果該產品僅含三種成分,那扣除賦型劑,若成分均分,可能每種成分各300毫克。但倘若該配方共含10種成分,是不是一定有的成分多,有的少,甚至變成「樣樣通,樣樣鬆」的笑話。

所以微笑建議民衆,不是成分種類愈多愈好,配方有符合自我需求即可,並仔細審視自己需要的保健成分含量是否足量。(編輯樑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