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西藏史(一百三十七)——天寶元年的一月三捷
喜歡聽音頻的朋友可移步喜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滿大碴子味兒的口音,將撲面而來!
各位喜馬拉雅的小夥伴大家好,藏史德雲社的老布,又來啦!
上期老布講了開元年間的總結,主要說軍事對政治制度的影響,尤其是說了唐朝兵役制度的變化。
另外還說了開元二十九年間,雙方進攻的比例。
在這個比例裡面,吐蕃佔了三分之二。可見在這個時候段裡,吐蕃依舊掌握着戰場的主動權。
但在開元年間,唐軍的進攻明顯多於高宗時期。
這說明,唐朝在走入第二個高峰期以後,在經濟實力的加持下,有了更多的資源投入。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這時候唐朝周邊的威脅正在減少。
之前一直威脅北方的後突厥汗國就剩下苟延饞喘了,西域地區的西突厥也衰落得不成樣,唯一的變數只有突騎施的崛起。
不過,唐朝搞死了突騎施蘇祿以後,突騎施汗國也快速衰落了。
沒有了這些因素的干擾,唐朝可以抽調更多的力量來對付吐蕃,這就是天寶年間唐蕃戰爭的大背景。
開元二十九年,吐蕃贊普御駕親征,帶着四十萬大軍殺進湟水河谷,一直打到了今天的西寧,然後經過兩次爭奪,總算拿下了石堡城。
臉上無光的李隆基火了,一腳把蓋嘉運從河隴兩鎮節度使的位置上踹了下去。然後這兄弟就從歷史記載上消失了。
其實他上任之前,就有人跟李隆基說這哥們不行。
您不聽,結果慘遭妹夫打臉,您急眼了,這事兒怪誰呢?!
一腳踢走了蓋嘉運,李隆基任命王倕接任河西節度使,任命皇甫惟明接任隴右節度使。
隨後,他還在天寶元年(742年)的正月,重新梳理了各節度使的轄區和統兵人數,這就是我們熟悉的“天寶十節度”。
應該說天寶時期的唐軍,確實有錢有糧也有兵,具備了實施反擊的實力。
天寶元年(742年)的十二月,李隆基和幾個大臣嘮嗑,其中有個大臣沒準兒是想捧皇帝臭腳,就跟李隆基說,這個月河隴兩地相繼報捷,要不咱也昭告天下,讓老百姓也樂呵樂呵唄!
結果李隆基神頭鬼臉的嘿嘿一笑,對他說:“別急,老夫掐指一算,不日還有新捷報傳來,到時一勺燴了!(“豈惟隴右頻勝?三數日間,河西當有大捷”)
大臣們面面相覷,心裡說,咱老大啥時候,改擺攤算卦的了?!
可以很肯定地說,李隆基不會算卦。身邊也沒有算卦的高手,否則安祿山那死胖子,不可能來個“漁陽鞞鼓動地來”。
但這次還真讓李隆基說着了,沒過幾天,“河西節度使王倕上奏,大破吐蕃魚海及遊奕等軍,擒生斬級,並虜獲羊馬,不可勝計。”
這就是所謂的一月三捷,唐朝特意發了一份《西河大破吐蕃賀表》,收錄在《全唐文》裡。
這三場大捷裡面的第一場是皇甫惟明打出來的。
之前咱們提到過這位皇甫惟明,他算是唐朝大臣裡面的主和派。
730年五月,吐蕃使臣致書於境上請求和談。
李隆基這邊還較着勁呢,是皇甫惟明上書勸諫,雙方纔開始了赤嶺會盟的和談。
皇甫惟明還曾經出使吐蕃,尺帶珠丹拿出了從貞觀年間開始,唐朝發給吐蕃的各種國書,來證明雙方的關係自古以來就挺好。
雖然說皇甫惟明是個主和派,但不代表他不能打仗。
天寶元年(742年)十一月,吐蕃進攻隴右的時候,他表現得極爲強硬,毫不猶豫地實施了反擊,在青海痛擊蕃軍。
十二月二十七日,吐蕃大將莽布支不甘心失敗,再率3萬人來攻。
皇甫惟明帳下的驍將王難得,見蕃軍中有一將騎駿馬佩寶鞍,左右環伺頗爲囂張。
他斷喝一聲,匹馬上前,只數合挑於馬下,斬其首。
《新唐書·王難得傳》:“(王)難得健於武,工騎射。天寶初,爲河源軍使。吐蕃贊普子郎支都者,恃趫敏,乘名馬,寶鈿鞍,略陣挑戰,甚閒暇,無敢校者。(王)難得怒,挾矛駷馬馳,支都不暇鬥,直斬其首。”
被王難得斬殺之人,乃是尺帶珠丹之子郎支都。
王子被殺,吐蕃軍心大亂,皇甫惟明趁勢掩殺,斬首五千餘級(一說3萬)。
此戰後,王難得勇悍之名遍傳朝野。
李隆基也挺逗,讓他頂盔摜甲在長安大殿之前,來了個慢動作重放,直看得朝廷上下心花怒放。
然後,王難得就成衡量猛將的標杆了。
後來安祿山推薦將領的時候,說的就是“此人勇悍,不減隴右王難得!”
不過,這纔是王難得的首次亮相。
之後,他跟着哥舒翰打河西九曲,又生擒了吐谷渾王子(悉弄參)和子婿(悉頰藏)。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王難得又跟隨哥舒翰戰於潼關。
潼關失守後,他又跟隨唐肅宗李亨去了靈武。
當時朝廷沒錢,王難得散盡家財助軍,獻絹三千匹。
隨後在與叛軍的作戰中,他被敵人射中眼眉,皮耷拉下來擋住了眼睛。王難得以手拔箭,馳馬再戰,血流披面,無人敢擋。
“一月三捷”的第二勝,是朔方節度使王忠嗣,積極聯絡漠北的遊牧勢力,借他們的刀,剁了後突厥的烏蘇米施可汗。
這部分內容,我們講王忠嗣的時候,再仔細地講。
“一月三捷”的最後一勝,就是河西節度使王倕的魚海、遊弈軍之戰。
關於這場堪稱經典的破襲戰,兩唐書和通鑑中記載的極其簡單,只有一句話,“天寶元年,十二月,庚子,河西節度使王倕,奏破吐蕃魚海及遊弈等軍。”
史料所以言之草草,大概是因爲唐軍奔襲吐蕃後勤基地,繳獲雖多,但並未固守。沒有擴地之功,讓向來喜歡以攻城掠地爲大功的史官興趣寥寥。
但所幸,《全唐文》中收納了一封樊衡所撰的表功文書《河西破蕃賊露布》,讓我們得以一窺此戰的詳細過程。
說到這裡我們先說一下,這篇文章該怎麼斷句。
“河西”肯定是個專有名詞,“露布”其實也是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一種下通於上的文書。
唐人封演在《封氏聞見記》寫到,“露布,捷書之別名也,諸軍破賊,則以帛書建諸竿上,兵部謂之‘露布’。
所以,這東西你可以理解爲告捷文書,也可以理解爲報紙的號外。
畢竟都大張旗鼓地掛在竹竿上了,說是號外也不算過分。
撰寫這篇《河西破蕃賊露布》的樊衡是開元名士,天寶元年就在王倕手下做幕府掌書記。魚海之戰從始至終他都是親歷者,因此才能將這場驚心動魄的奔襲戰,描寫得如此傳神。
關於王倕這個人能查到的資料非常少,好像只有這次漏過一回臉,而且兩唐書也沒有給他立傳。但按道理說,能混到河西節度使這種層級的人,沒有囊貨。
您想想他朋友圈裡都是啥級別的人,在他之前的河西節度郭知運、王君㚟、蕭嵩、牛仙客、崔希逸,在他之後的是夫蒙靈察、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順、哥舒翰。
王倕能和這票狠人一起嘮嗑,估計也差不到哪兒去!
至少從這次魚海之戰的操作上說,王倕展示的能力並不差。
下面我們就結合《河西破蕃賊露布》的內容,來說說這次成功的破襲戰。
這篇《露布》的全文太長,洋洋灑灑寫了兩千多字,裡面有大量對皇帝捧臭腳的歌功頌德,咱們就撿其中有營養的內容說。
露布開篇,先用了三百六十二個字,對吐蕃破口大罵,表示壞事兒都是他們乾的,好事兒都是我們乾的。
然後緊接着說,“我皇帝怒之,密發中詔,使乘不虞以襲之”。
這話一說就很清楚了,李隆基是用密詔的方式給王倕下了命令,所以他才能在長安神頭鬼臉的跟大臣裝X。
然後接着說“奉聖略,憑天威,以今月初六日戒嚴,引高牙而出。十二月會於大斗之南,擇精騎五千,皆蓬頭、突鬢、劍服之士。”
這就是說,王倕得到密詔以後,馬上開始調動軍隊,十二月在大斗拔谷北口附近集合。因爲這是一次深入敵境的破襲行動,他在選擇部隊時特意挑選了精銳騎兵,並以輕甲出戰,增加部隊機動性。
這支“蓬頭、突鬢、劍服”打扮的唐軍騎兵(這種裝扮可能是cosply了蕃軍的裝扮)出征後,戰場的不確定性極大。
爲此,王倕特意在穿越祁連山的八條孔道中,選擇了五條比較近的孔道伏兵接應。(“臣自以馬步三千,於大斗、建康、三水、張掖等五大賊路爲應接。”)並制定了取道大斗拔谷出,建康西路歸的戰略部署。(“爾須自大斗南山來入,取建康西路而歸。”)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王倕身爲河西節度使,是居中策應,負責接應的任務,那帶隊出征,沙場搏命的是誰呢?
露布裡面也寫了,“乃遣都知兵馬使左羽林軍大將軍安波主帥之。”
這個安波主是個粟特人,他有個很有名的兒子。
就是從軍戍邊四十餘年,做過河西、朔方節度使,提拔了郭子儀和李光弼的安思順。《唐代粟特安氏家族譜系研究》
另外,他還有個更有名的侄子,就是死胖子安祿山。
不過,安思順和安祿山之間沒有血緣關係。
安波主弟弟娶安祿山他媽的時候,是帶着安祿山這個拖油瓶嫁的。
說到這裡我多說一句,很多人也不知道腦子裡是不是有啥髒東西,總說“胡人領兵導致了唐朝的衰落。”
整個唐朝在沙場搏命的胡將多的是,就出了安、史這倆歪貨,然後屎盆子就扣到胡將腦袋上了。
別的咱都不說了,平定安史之亂的三傑裡面,有倆胡人——僕固懷恩是鐵勒人,李光弼是契丹人。
不一樣是爲了唐朝,跟叛軍死磕嘛?
反倒是安祿山手下的大將,什麼嚴莊、田承嗣、李歸仁、薛嵩,這可都是漢人。
其中薛嵩這貨,還是薛仁貴的孫子。
說起來,確實挺孫子的。
咱還回來接着說魚海之戰,按照唐朝碑銘的記載,安思順(時任洮州刺史兼莫門軍軍使)也跟着老爸參加了這次危險的行動。(《河西破蕃賊露布》所見史事探微_李學東)
因爲深入敵境實在太危險,王倕特意嚴肅了戰場紀律,出征無果,領軍之將當有“大刑”;有戰果,但未按部署行事,亦有“大刑”。
唐軍出征以後,遇到的一個障礙就是吐蕃新城。
吐蕃新城這個地方,咱們以前提到過了,位置就在青海門源縣的金巴臺古城。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的時候,唐軍曾經拿下過這地方,帶兵的將領是王忠嗣。
唐軍佔領此地後,設置了威戎軍,留兵一千人防守。
但這個地方周邊沒有屯田,唐軍的糧食要從祁連山的北麓運過來,所以吐蕃很快就重新佔領了新城。
這次唐軍殺到新城附近的時候,發現吐蕃守軍已經焚燒了草場,唐將便知吐蕃已得到了情報。
不過蕃軍燒草的行動,反倒讓唐軍心裡有了底。
因爲焚燒草原,增加後勤難度的方式,長期都是唐軍的專利。每到秋防,河隴唐境的草原被燒的煙塵滾滾晝夜不息。
蕃軍燒草恰恰說明,吐蕃軍隊人數不足心存畏懼。
如此一來,唐軍反倒信心高漲,不再理會駐守新城的蕃軍,直接向南插,矛頭直指青海湖西部的魚海地區。
(十二日至。吐蕃已燒盡野草,列火如晝。諸將曰:‘賊果知備矣。’因躡其烽燧,高揭旌旗,氣雄雷霆,聲疾風雨。)
奔襲兩日後,唐軍於十五日遭遇了吐蕃“遊奕”二千餘騎。
(“遊奕”軍,亦作“遊弋”,意爲無目標地巡遊,其實就是巡邏兵。南朝時爲中原軍制,唐襲前朝舊制,吐蕃則學了唐的軍事體制。)
吐蕃遊奕發現唐軍後,一部分騎兵下馬結陣,其餘則在陣前阻滯唐騎衝鋒。
安波主憑藉人數上的優勢,以先鋒李守義領一千騎兵突擊,直接鑿穿了吐蕃軍陣大肆砍殺。
同時副將安貞領二百騎,李廣琛領一千騎左右側擊,李朱師領八百騎包抄後路,張仁賢領的一千遊騎追殲潰散的吐蕃軍士。
此戰從日出打至中午,吐蕃遊奕全軍覆滅,唐軍斬首二千餘級。
(則向之爲寇,今已殲焉。自朝至於日中,凡斬二千餘級。)
隨後,安波主不許唐軍休整,於十六日殺到吐蕃設在魚海的補給基地。
安波主先命副將於道路兩側設伏,然後讓唐軍詐敗,將吐蕃軍隊誘出。等蕃軍進入伏擊圈後,唐軍矢石如雨而下,前後夾擊將吐蕃魚海守軍全殲。
(“十六日進至魚海軍,千里煙塵,百道旗鼓。波主已先遣前軍副使折衝傅光越設伏於便道,及交矢石,又使節度總管唐朝英等寇而僞奔。戎爭追之,遇伏皆死,因得戮巨鯨於魚海,墜封豕於鹿泉。”)
此戰,唐軍徹底摧毀了魚海基地,斬首三千級,生俘千餘人、牛馬、羊駝八萬餘頭。
同時,陣斬魚海軍大使一人,生擒魚海副使金字告身論悉諾匝、棄軍大使節度悉諾谷、遊奕副使諾匝、副使金字告身拱齎[jī]、魚海軍副使銀字告身統牙胡,及其他副將多人,並用吐蕃士卒的腦袋築成“京觀”誇耀武功。
(“平積骸成京觀,斬魚海軍大使劍具一人,生擒魚海軍副使金字告身論悉諾匝,生擒棄軍大使節度悉諾谷,生擒遊奕副使諾匝,生擒副使金字告身拱齎,生擒魚海軍副使銀字告身統牙胡。其餘偏裨,難以盡載。斬首三千級,生俘千餘人、牛馬、羊駝八萬餘頭。”)
就在唐軍清點戰果之時,吐蕃援軍從四面八方趕來,瞬間便將唐軍重重包圍。面對“滿山滿谷,重重圍困”的蕃軍,估計唐軍心裡也有點懵逼,但深入敵境,左右是死,反倒激發了將士的搏殺之心。
他們盡殺蕃軍俘虜,焚燒繳獲的牛羊,絕了自己的後路。
(數獲未畢,虜救潛來,在山滿山,在谷滿谷,顧盼之際,合圍數重。兵法所謂致之死地,今則是也。亦焉能陷於虜庭,辱明主之深料乎?於是謀夫一心,戰士倍力,擇強弩長戟爲外拒,輜重生級於其內。雖喜獲多,急何能保?其俘囚有因動而將變,且驅而斬之;其虜畜有力極而難致,則擁而焚之。)
在頂住蕃軍第一次進攻之後,唐軍趁夜色向西突圍。此後千里之路,唐蕃兩軍且戰且走,七八日間交戰三百餘次。期間唐軍還夜襲蕃營實施突襲,搶走了蕃軍的軍旗。
在合河(布哈河)之北,吐蕃大將莽布支以衆軍圍堵,唐軍拼死血戰總算逃得生天。直到唐軍的先頭部隊,衝出建康西路峽谷與王倕匯合,阻滯追兵的後軍,依舊在和蕃軍血戰。
(候暮夜之時,望歸路而突之。其初也,銜枚屏氣,鬼神無聲,既出而奮臂大呼,天地搖動。諸部將馳逐而元黃且戰且行,一千餘里。馬無齕草之所,人無抔飲之地,共食冰雪,傳餐糗糧。猶能夜盜虜之營,使自攻殺;朝拔虜之幟,爭爲致師。凡七八日間,約三百餘陣。至合河之北,斬得二丈之綏,而莽布支更益其重兵,追截我歸路。安波主懼其危迫,請救其後軍,臣遂遣副使劉之儒等領後軍二千騎迎之。)
正在與後軍激戰的莽布支,見唐朝援軍趕來,只能率軍逐次退卻。
按說魚海破襲戰,打到這裡就算完事兒了。
唐軍千里奔襲,給蕃軍重大殺傷,然後又擺脫堵截,全師而還,已算大捷全功。
但王倕還有點不滿意,他思來想去,總覺得應該再給莽布支留點念想。
他把安波主找來,對他說:“蕃軍撤了,肯定想不到咱給他來個梅開二度,你跟你兒子一起去,爭取擒了這老小子!”
(虜之去也,必謂我不能復,追之必出其不意。可使安思順反戈卻入,必盡擒之。)
王倕撥了二千精騎給安波主,又令“大斗軍”副使烏懷願、討擊副使哥舒翰領一千騎策應。
唐軍趁着夜色翻山越嶺,選在凌晨突襲營寨。
吐蕃果然沒預料到唐軍會回來,驚恐之下墜崖者無數,營中十不存一。此戰唐軍斬首千餘,俘虜二百餘人,獲牛馬羊駝三千餘頭、軍用器械一萬餘件,同時又俘虜了金銀告身的吐蕃副將三人。
(別差大斗軍副使烏懷願、討擊副使哥舒翰等領精騎一千應之。分前麾,隨間道,蔽山乘夜,晨壓賊營。……(蕃軍)以撞㧙而擁坑谷,以頹填而就拉拘,十不存一。所以擒金銀告身副使三人,斬首千餘,俘囚二百餘人,獲牛馬羊駝共三千餘頭匹、器械新物一萬餘事,謂我再克而虜再敗矣。)
露布寫到最後,王倕還不忘表揚了一下領導,“此乃陛下神斷之謀也,聖威之被[ pī ] 也。”
然後王倕還表了一下決心,“臣獨輯甲兵,日討軍實,終當拔邏些城青地,斬贊普之首,以懸北闕,則臣之願畢矣。”
這麼樣,口氣挺大吧!
估計這哥們應該是沒去過拉薩,不知道從涼州到拉薩有多遠,路有多難走。
天寶元年十二月的兩次勝利,雖然很提士氣,但也談不上讓吐蕃傷筋動骨。
但從中也能看的出來,在開元盛世蓄力了29年之後,唐朝在軍政兩方面的能力迅速提高,已經逐漸扭轉了高宗時期的頹勢。
另外還有一點,安思順、王忠嗣、哥舒翰這票狠人,已經上線了。唐軍將在這幫悍將的帶領下,打出一個又一個戰果。
至天寶十三年(754年)七月,唐軍已奪回了河西九曲之地,並且分置郡縣鎮軍,任命派駐官吏。
所以元寶開局之年的節奏,其實就是整個天寶年間的節奏,是整個唐蕃百年戰爭中,少見的唐軍佔據優勢的時期。
好啦,這期的節目就先講到這裡啦,下期我們來講講王忠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