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看私運禁書 馬英九憶戒嚴:香港是突破政治禁忌窗口
▲馬英九認爲,臺港關係密切,有許多不同層面上的關聯,近年來民間的互動也相當熱絡。(圖/翻攝自SOPA官網)
前總統馬英九15日原受邀出席在香港舉行的亞洲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但申請出境遭總統府回絕而無法成行,晚間透過視訊方式演講,提到臺港關係時,他強調,能和香港民衆對話相當開心,理由包括,他是在香港出生;香港與中華民國的歷史淵源很深;香港與臺灣的關係持續深化。
馬英九認爲,臺港關係日趨緊密,之所以認爲與香港特別有淵源的原因有3個,首先,在香港出身的他和家人曾在香港居住長達1年8個月,直到1951年才搬回臺灣,「所以我也算是香港仔,對香港有一份感情」,不過,其實他媽媽是先在臺灣懷了他以後,纔到香港生下他,用企業語言表達的話,「我可說是臺灣製造,香港交貨,再出口到臺灣,是臺港合作的成果」。
第二,香港是中國國民革命的基地,也是現代化的先驅,中華民國的國父孫中山就是在香港受教育,念過香港皇仁中學與西醫書院(就是香港大學的前身),更在香港受洗成爲基督徒,並設立革命組織。1896年孫中山在倫敦被清廷公使館綁架13天,差一點被送回中國處決,當時營救孫中山的就是香港西醫書院的老師康德黎,香港改變了國父的命運,國父又改變了近代中國的命運,「而我是國父的鐵粉,對香港自然另眼相看」。
至於最後一個原因,馬英九指出,香港與臺灣共同走過風雨飄搖的年代,一起保衛釣魚臺,也一起經歷天安門廣場上的六四民運,過去在民國70年,臺灣還在戒嚴時期,出版自由仍有所限制,人民都只能跑到書報攤「偷看」從香港私運過來的禁書,「香港人自己都不知道,香港曾經扮演臺灣年輕人突破政治禁忌的對外窗口」。
然而,最重要的是,香港和臺灣都使用正體漢字,馬英九說,目前全球使用中文的人口已經高達14億人,但使用正體漢字的卻不到4千萬人,不過,這4千人當中有3千人是臺灣和香港人,這就表示,正體漢字是連結傳統中華文化臍帶,同時也是認識其他華人社會的橋樑,而香港近年來透過文化、出版,在正體漢字上所做努力,都值得臺灣高度肯定。
馬英九說,有不少臺灣人第一次出國玩就會選擇香港,不但距離相近,也有許多文化相似,對香港大街小巷瞭若指掌,就像身處臺灣,在兩岸直航前,絕大部分臺灣旅客都是經過香港轉往大陸,香港一直臺灣是通往大陸的門戶。
同樣地,馬英九也讚賞,過去8年來,越來越多香港人因爲喜歡臺灣的文化特色與生活品質,而來臺灣觀光旅遊,人數從50萬增加到150萬,甚至有人想移民臺灣,可見雙方的友好互動與交流相當密切。此外,香港在5月份獲得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髮展學院(IMD)2016年全球競爭力評比的冠軍,馬英九也相當替香港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