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喜歡同性,只是喜歡你」《待到重逢時》教會社會理解與愛

文/艾利斯

第一次追泰劇就獻給《待到重逢時》,並且非常慶幸這部作品可以成爲一部經典的作品,關於探討LGBT與家庭暴力問題

▲泰劇《待到重逢時》主演羣。(圖/翻攝自YouTube/Studio Wabi Sabi)

《待到重逢時》是改編自Sheep的《ด้ายแดง紅線小說故事線是前世今生的走法,只不過今生的他們像是都沒有喝下孟婆湯的留下前世的記憶,然後藉着紅線的指引,展開了一系列的故事。故事有點像是羅密歐茱麗葉,但又沒那麼的悲傷,只不過用這背景作爲LGBT代表,我覺得倒是再適合不過了。

劇中的主演像是Fluke Natouch Siripomgthon以及Ohm Thitiwat Ritprasert。前者有着豐富的電影經驗,然後中斷演出後專注於學業,直到在畢業前加入劇集演出;後者透過模特兒大會出彩後,加入第八電視臺開始進行電視劇的拍攝。

這部戲的劇情其實大家都可以很輕鬆、無負擔地猜出感情線與發展,不過最讓人上癮的是導演New運鏡方式,一整個很滿足少女心,總是可以知道觀衆最想要看的是什麼。尤其,在劇中擔任父母演員的,都是現今有名並且年長資深的正劇演員一同拍攝,也讓整部作品的完整度變得更高。

劇中的演員們也因爲年紀相仿,並且經過多場工作坊的合作,對於劇情整體的把握度都算完整,因此在表達上整體呈現的都很完整。而《待到重逢時》當中搭檔的Ohmfluke、Nineheart與Bounperm三組六人各自的個性,從戲內到戲外都可以說是相當的一致,有時候看他們在社羣網站與直播等其他活動的時候,都覺得很像是看番外篇

我不是喜歡同性,只是喜歡你。

泰國,根據民調數據顯示,民衆對於同性戀與多元性別接受度高達九成,這也是常常會被稱作爲「全民嗑CP」的主要原因。尤其,近年來許多BL戲劇,因爲演員的顏質與不復雜的故事線,在海內外都大受好評。而在看泰劇的時候,我很喜歡的是他們總是以「因爲是你,所以我才喜歡,而不是因爲你是同性。」的方式解釋說明對彼此的感情。

▲泰劇《一年生》。(圖/翻攝自GMMTV臉書

像是2016年的《一年生》和《逐月之月》與2018年的《不期而愛》,到去年的《他在清明來看我》和《待到重逢時》,以及今年的《天生一對》,各對主角幾乎都成爲年度被關注的演員。這也成爲主流泰劇以外的新興發展類型,此外在每對CP所帶出的化學效應被認可之外,接下來許多商品品牌的行銷推廣活動,就會是以捆綁式行銷進行。

除了正劇要看之外,在《待到重逢時》所邀請來的父母演員,都是在正劇中備受景仰的資深演員前輩,對於他們拍攝之餘錄下對該劇的看法,反而讓我對這類型的影片產生不同的想法。

對於LBGT的看法:當它開始變得越來越普遍的時候,出現在連續劇或電影,我認爲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爲社會已經發生了變化。另外還有更多接受,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我明白且我認爲許多人試圖要以一種有趣的方式展現他,因此人們可以理解,但是有時候我也在想,性別認同可以是很私人的事情,我仍然認爲這是個人問題,所以當我在媒體上看到許多關於這個問題的表述的時候,我同時在想他可能會有的副作用。-Nok Sinjai

▲泰劇《因爲我們天生一對》。(圖/翻攝自GMMTV臉書)

目前在網路熱播的泰劇,大多都是透過LINE TV以及YOUTUBE提供英文字幕(外國字幕多會有當地觀衆提供翻譯)免費觀看,像是《待到重逢時》較可惜的,就只有在這兩平臺播出,但整部戲劇在單一平臺也有着超過千萬點擊次數。

在泰國,演出這類型戲劇的演員,目前年紀普遍都是大學生,並且又多是名校大學生正在就學中或剛畢業,再加上外表上的選揀,搭配演技訓練,曾經有導演表示在說明感情演繹的時候更容易被理解,加以進行磨練後,慢慢拉擡上來。

演員們大多都是像璞玉般的新人,如果再搭上好的劇本,基本上就幾乎瘋迷於小衆市場當中。也因此,該類型劇也成爲近年來泰劇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除了在翻拍上可以走出自己的風格之外,也積極的改編泰國網路小說,並且由作家擔任編劇一同跟進拍攝進度,使得自己的作品儘可能的完整呈現。

▲泰劇《待到重逢時》。(圖/翻攝自YouTube/Studio Wabi Sabi)

在《待到重逢時》的前世當中,是以主角們的感情敵不過家人的反對,最後選擇輕生。而面對家庭暴力式的管教小孩,其實也是該去思考如何產生對話,來減少彼此間觀念的差異。

●在這劇當中,它顯示出如何使用暴力來解決問題,一些青少年們無法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他們可能無法徹底思考,從而導致自殺。他們以暴力作爲出路、他們可能不成熟,並在決策中涉及感情。 ●有期望和太多的愛,但是當你期望很高,你覺得你擁有那個人,然後可能導致暴力,可是你和另一個人在一起的時候需要相互的尊重,彼此也應該要有個人空間。●他可以隨心所欲,從父母的角度,無論我的孩子想成爲她,仍然是我的孩子,我希望他長大成爲一個好人,我不希望他是女孩還是男孩而被定調。

《待到重逢時》整部作品可以讓人看得很舒服,不僅是畫面構圖,還會令人覺得喜歡一個人不會受到性別的影響,只因爲你就是對的那個人。即使有着前世今生的羈絆,又真的會成爲兩人感情最重要的維繫嗎?還是說,兩個人的感情該是在生活中所累積,纔是真正的感情。

在前世的他們,其實看起來很孤單;來世的他們,則是多了許多的朋友,並且強化了他們生命與感情的厚度。並且從中也可以看到家庭觀在這兩世之間有着很大的改變,更多的是接納與包容,而不是反對到底。

●這一代人希望家庭中有愛和理解。●你可以給他們的是理解和愛,他們可以擁有完美的愛情和完美的關係。●感覺或愛沒有規則、沒有系統、沒有規章,愛就是一種感覺,當你彼此相愛,不論性別你可以爲愛犧牲一切。

▲泰劇《待到重逢時》。(圖/翻攝自YouTube/Studio Wabi Sabi)

我很喜歡劇中Pharm的媽媽在訪問的時候所說:「我們社會擁有這類內容的媒體平臺,它讓我瞭解更多並反思自己。我認爲這可以使人變得更豁達,這不會以不利的方式引導人們。」

在網路熱播的泰劇,目前多是以着重在大學學生生活爲主,在這段正青春的時光所發生的一切,更抓住觀衆的喜好。但是,目前在整體性來說,常常會一個不小心成爲只看外表、不注重內容的劇集。隨着觀衆要求越來越高、製作的品質越來越精良之後,這一切都終將成爲過渡期,而將題材發揮的淋漓盡致,並且讓觀衆可以有思考的空間,我覺得在對於社會文化的理解與關心上,也成爲平臺最重要的功能。

面對媒體獵巫與看好戲的方式來報導他人的性取向,又我們極力尊重他人性別與其權利的同時,可以說是相互違背的。如今臺灣的婚姻平權走在亞洲的前方,而不是由媒體帶頭將其淪爲表象漠視了許多人爭取的努力。

本文出自外稿作家:艾利斯生活多由戲劇、音樂和文字三要素組成的女子。越忙越要看劇,聽歌,然後與文字相佐;旅行與放空則是無法割捨的養分。然後不斷在這現實與虛擬的世界裡來回兜轉。請鎖定粉絲團【Wonderlab,艾利斯的追劇外一章】►看更多艾利斯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