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給了侯硐建設、宣傳和貓村這藝名,.....然後呢?

▲侯硐貓村。(圖/《ETtoday東森新聞雲》資料照片)文/屋檐上的觀察家

我們給了侯硐(猴硐)建設宣傳和貓村這藝名,.....然後呢?然後...我們放着不管,假裝會有人去經營、維護、管理

前幾天,看到報刊上,侯硐大量傳染病消息,我也只能嘆口氣說:「又來了。」 類似的觀光劇場臺灣不斷的發生,產生了各種蚊子館場和破滅的山林。只是這次,輪到動物了。

侯硐貓村是個很獨特的觀光景點,當初看到新北政府爲其大力宣傳時,我還着實嚇了一跳。畢竟這是國內極少數以自由動物作爲賣點的觀光景點。看到新北市政府和臺鐵投入了大量資源蓋了貓形天橋,畫着貓的車站招牌,甚至貓彩繪廁所,得獎的貓鳳梨酥,讓我不禁以爲:臺灣真的進步到能夠規劃和經營人文風味觀光景點了。

於是,我日前興沖沖搭着電車,再次來到了這個以貓聞名的村落,然後只能苦笑。畢竟舉目所及,只能看到失控人潮、凌亂的環境,還有一股獨特的腐臭味。貓只與人潮的過多,直接造成貓傳染病的流行和居民環境的惡化。回想我2009年第一次到侯硐時,那裡一片寂靜,雖然沒什麼生氣,但至少不會發臭。很明顯的,這些年來,這裡缺乏經營,維護和管理。

想來,觀光人潮沒有辦法回饋資金到管理維護面上,是很典型的臺灣式問題,因爲推廣觀光的文人雅士或是政府機關並不想去觸及這類問題。畢竟拿錢在手上簡直燙手山芋,收個門票又怕觀光客買帳。而實際上去期望觀光收益者進行管理維護更是緣木求魚,所謂「衆人之事即無人之責」即爲如此。

在這種狀況下,如果想要永續經營,公部門的介入似乎還是無法避免。合理作法應該是收取低價門票,例如用悠遊卡收公車價,然後專款用於維護環境與管理列管貓只數量甚至限制餵食。如此纔有機會維持貓村的樣貌,讓這個生意能夠永續地經營。

這次去侯硐已經遇到許多來自港、日的觀光遊覽人士代表這個景點的知名度已經超越國界了。在這個機會下,公部門似乎是該多盡一些心力,多承擔一些風險和罵名,讓侯硐與貓的人文景觀得以長存。※本文經 屋檐上的觀察家 提供授權《ETtoday東森新聞雲》刊登,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拷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