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的鞭子
董橋從來沒有對我說過重話,平常跟他吃飯他都是禮貌的聽人講話,自己不太發言。某一個星期六中午,我們在陸羽吃午飯,說到我第一本書的新書發佈會,他嚴厲的說:「你不能稱自己爲作家。」我囁囁的說:「我只是在臺上跟馬家輝開了個玩笑。」他臉上不帶笑容的:「開玩笑也不行。」我知道他是愛之深責之切,立即不敢出聲。
二○○四年十二月五日我的第一篇文章刊載於《明報》,至今已逾十五年,現在才準備出第三本書,我清楚知道自己不是作家。只是這十五年裡我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偶爾有所感觸,心中有話想說,就會寫篇文章跟大家分享。我習慣深夜寫作,通常是早上六點完成,然後我會迫不及待發給好友金聖華,等她七點半起牀,請她打開電腦,聽完她對文章的迴應,我才安心睡覺。
多年來,每逢一月一日元旦當天,我都會在中、港、臺和新加坡的報章雜誌上同步發表一篇文章,有時一年只出這一篇,還是被聖華逼出來的。今年,因爲新型冠狀病毒的關係,我們全家到澳洲農場暫住兩個半月。記得蔣勳說過,如果去到一個荒島,只准帶一本書,他會帶《紅樓夢》。這次我帶了一箱書,除了三大本《紅樓夢》原着,還有三大本《白先勇細說紅樓夢》、一本《王蒙的紅樓夢》、兩本高陽的《曹雪芹別傳》。平常看到厚厚的書就沒耐心看完,這回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把白先勇那三大本書K完,結果一開始讀便放不下了。能夠在一本書裡看到當代作家白先勇談論世紀作家曹雪芹,聽白先勇仔細分析解讀他口中的天下奇書《紅樓夢》,真是一大享受。書中有對曹雪芹本人的分析,也說出《紅樓夢》好在哪裡,以及如何以神話的架構描寫賈府由盛轉衰的過程,看完這三本書可以說是結結實實的上了一堂文學課。
我常常形容金聖華總是手持着無形的軟鞭,只要我一懈怠,她就會抽我一下。避疫期間她又輕輕的提醒我,「青霞呀,你趁現在沒什麼事好做就寫點文章吧,你可以把李菁那篇完成啊。」李菁一生的遭遇對我衝擊很大,一直想寫篇文章把我內心強烈的感受說一說,又怕說得不好,造成對她的傷害,所以遲遲不肯動筆,金聖華、胡晴舫和龍應臺都極力鼓勵我寫下來,她們說把你跟我們講的故事寫出來就成了。
看完白老師的書,我茅塞頓開,文思泉涌,開始寫「高跟鞋與平底鞋」,把醞釀兩年李菁的故事一口氣寫完,「閨蜜」寫好友施南生,也只花了兩天時間,每篇三千多字,之後又寫了「知音」胡晴舫。想到要出書必須有篇自序,再加一篇「無形的鞭子」,平常一年一篇,現在竟然一個月寫出四篇,能夠寫得如此順暢,實在也是因爲拜讀了白先勇老師的書所致。
天地圖書出版社要我把所有文章傳過去,算算共有多少字,我集結了二十篇,有約三萬字,我說太少,社長建議我請幾個人寫序,再補寫幾篇中、港、臺都熟悉的人物,加上數十張照片,內容便很豐富了。於是我想到請三位好友江青、胡晴舫和施南生作序,不料她們三位的反應那麼一致,都說我前兩本書的序文是白先勇、董橋、章詒和、金聖華、蔣勳、瓊瑤、馬家輝這些紅牌作家寫的,她們怎麼敢寫。「他們是紅牌作家你們是紅顏知己啊!」我說。
其實我知道她們都會很高興幫我寫的。江青姊兩天內就寫出一篇文情並茂的動人序文。南生從來沒有發表過文章,面對兩位作家感到很大壓力,晴舫現在公務繁忙,我也不催促,她們都是真性情之人,寫什麼我都喜歡。
十七年最初讀者
回憶起初識聖華是SARS襲港的時候,今年更是新冠疫情襲捲全世界,前後十七年,她總是我最初的讀者。沒有她的鞭策不會有《窗裡窗外》,也不會有《雲去雲來》。永遠記得,十幾年前我們挽着手,漫步於又一城商場地下室的Page One書店, 瀏覽書架上的書,聖華說:「想想以後這書架上有你兩本書,那有多開心。」我噗哧一笑:「這是不可能的事。」數年後在那長長的書架上,真的有《窗裡窗外》和《雲去雲來》,我凝望着那兩本書許久許久,真是各種滋味在心頭。
當作家如獲文憑
前幾天早上我把剛改好的「知音」傳給聖華,她醒來打給我:「青霞,這篇文章改過以後簡直好得受不了了!」我咯咯咯笑得好開心,跟她聊起我的學生時代,初中聯考考不上只能讀夜間部,高中聯考考不上只能讀私立學校,大學聯考考不上只能拍電影。有一次跟朱經武、龍應臺和董橋在太子大廈的Sevva西餐廳晚餐,他們三人一個做過香港科技大學校長、一個做了臺灣第一任文化部長、一個是前《蘋果日報》社長,都是臺灣成功大學畢業,聊起他們的大學生活話題不斷,看他們那麼開心,我說真遺憾沒讀過大學,他們聽了異口同聲的說:「你要是讀大學就完了!」我一時楞住了。後來想想也是,求取知識不一定要在大學裡,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求長進。聖華非常驚訝我的聯考經歷,她是從小就讀那種我做夢都不敢想的名校,最後還在巴黎索邦大學拿到博士學位,她怎麼能夠體會我這落榜小子的心情呢。
從小書讀得不好,現在卻以讀書寫作爲樂,萬萬沒有想到,我的文章竟然得到許多知名大作家的讚許,我當是拿了文憑。這也印證了我一生堅信的座右銘「有志者事竟成」。
白先勇跟金聖華說,青霞現在真是作家了。
二○二○年四月十八日初稿寫於澳洲農場
二○二○年七月十七日於香港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