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光曝道光年間的秘密 孔廟御匾藏玄機

檢測學者仁政指出,道光御匾「聖協時中」字體下方還有嘉慶年間落款文字。(中央社)

臺南孔廟大成殿的清朝道光皇帝御匾「聖協時中」,日前在臺南市文資處委由學者維護過程中,透過X光儀器掃描發現這塊皇帝御賜的匾暗藏玄機,下方竟然藏有有嘉慶年間落款字樣研判有可能是制匾工匠爲節省成本,便宜行事拿舊匾拿來再製。

臺南孔廟大成殿共有8面清朝皇帝御匾,知名度最高、年代最久的是康熙23年(公元1684年)所頒「萬世師表」。「聖協時中」御匾爲道光3年(1823年)所頒,在8面御匾中排名年代第4久遠。

負責檢測的學者林仁政說,X光機使用的感光面積較小,御匾尺寸較大,需透過拼接拍攝方式逐一整合出一張完整御匾的X光片。並透過專業拼接與修圖方式,修飾X光片拼接的反光落差。檢測共拍攝86張X光片拼接成完整的御匾X光片。

透過X光儀器檢測發現「聖協時中」字樣底下另有「天衡保軸」4字,研判當時是以舊匾再製。右爲臺南市文化局長葉澤山。(中央社)

他指檢測團隊拼接修圖發現道光御匾「聖協時中」4字底下居然還有「天衡保軸」4字。同層右側有陰刻落款「嘉慶十八年歲次癸酉孟秋 穀旦」,左側有「欽命按察使銜分巡福建臺澎等處兵備道提督學政軍功加五級紀錄十次糜奇瑜薰沐敬獻 糜奇瑜印」等陰刻落款。

林仁政說,匾板下原有舊文字應是使用陰刻方式雕刻文字;爲能再用舊板供製御匾,早期匠師先以灰填補文字凹陷處,再黏貼片狀文字於匾板上。因這次檢修加上X光機照射,才意外讓這個快200年的秘密曝光

臺南市文資處指史料記載糜奇瑜(1762-1827)字象輿、號朗峰,嘉慶3年舉人。嘉慶16年(1811)被任命福建省臺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加授按察使銜。他治理臺灣5年頗有政績,據傳今臺北市酉陽街和秀山街就是以糜奇瑜原籍四川「酉陽州」和「秀山縣」命名

林仁政表示,清領時期皇帝賜匾多是將御匾文字傳遞到福建或臺灣後,由地方官員找尋工匠打造匾額。因御匾比一般匾額規格更大,是否因爲素材不容易找尋,或爲節省成本採用再製方式,有待釐清。他說,依匾額規格推測,原有「天衡保軸」匾可能是糜奇瑜贈匾給孔廟。後來製作御匾的工匠便宜行事,使用舊匾再製。但因資料有限,無法確定當時贈匾對象。而道光皇帝在清朝史上是出了名的節儉,是否朝廷有特意指示要求舊匾再利用,纔會出現這個情況,也有待文史學界蒐集更多資料查明

臺南市文化局長葉澤山說,臺南孔廟的8面清朝皇帝御匾,在孔廟大成殿進行整修期間卸下,安排於鄭成功文物館展出至年底。同時藉機進行科學檢測,用做維護保存的依據。臺南市也將向中央申請,把8面御匾列爲國寶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