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沃公益行:幫助鄉村教師提高信息素養 走完教育“最後一公里”

(原標題希沃公益行:幫助鄉村教師提高信息素養 走完教育“最後一公里”)

早上6點半,天剛矇矇亮,一羣操着西北口音孩子已經匯聚成一支小隊伍行走在校園裡。這羣來自甘肅省靜寧縣新店中心小學的孩子已然對6點半到達校園習以爲常,校長小龍道出了其中原因,“父母6點鐘便早早下地幹活,孩子在家沒人管。”

鄉村教師的離開與堅守

在這裡,家長忙於農活無法照顧孩子,孩子尋求改變但沒有好老師,老師希冀成長但沒有機會,改變在交織的無奈中劇烈發生,這些堅守在中國教育“最後一公里”的老師們無法改變命運,只能硬着頭皮去迎接新舊變革陣痛

劉小龍和他的團隊必須要面對一個不可迴避的困境。“這裡(家裡)有能力的學生,都會轉到城裡去,不光是學生,鄉村老師也都想考到城裡”,新店中心小學老師楊佳寧說。

擺在校長劉小龍面前的問題非常迫切,他急需一個抓手,把優秀的老師留下來。努力彌補城鄉教育差距、賦予老師們成長機會似乎就是這個抓手。

希沃公益行支教老師及相關電教化設備的到來,爲劉小龍帶來了希望——希沃公益行從2016年開始,連續五年,希沃公益行向各地鄉村學校輸送了信息化教學設備,並通過志願老師同步向鄉村教師輸送教學培訓盤活邊遠地區學校的信息化教育。

(志願老師培訓的過程中,鄉村教師也會上臺親自體驗

經過系統的學習培訓,一段時間後老師們發現,“多媒體可以彌補自己知識上的缺陷,好多講解不清楚的抽象內容,可以通過這些設備展示出來”劉小龍說,“在課堂上放出一些新事物,配合老師的牽引,孩子會有意識主動的學習,認知要比以前多得多”。

孩子身上的主動性也爲教師帶來了改變,學生更積極,老師也更有動力。尤其在疫情期間,基於電教化設備的網課同城市教育別無二致,老師們能感受到差距的逐漸縮小,離開和留下終於成爲兩個對等的選擇。

信息化教學的碰撞與改變

舊事物遇到新事物,碰撞總是在所難免。劉小龍說,“新設備的進入,讓老師開始尋找在課堂中的角色,怎樣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如何去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理念上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新店小學的老師李部帥已經五十多歲了,回憶起希沃公益行支教老師第一次培訓他使用電教設備的時候,李部帥十分驚訝新技術給課堂的賦能——比如兩個學生上臺答題,實時計分激發學生的勝負欲,結束後還可以抽取鼓勵評語,這大大提高了課堂的互動率,學生不再單純地聆聽,而是主動思考自己怎樣才能學得更好。

圖片說明:新店小學李部帥老師)

大觀念改變了,還有更細微的問題。在國家日益重視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今天,偏遠貧困地區的中小學都在逐步推廣信息化教學,幫助孩子們眺望遠方的電教化設備在每一處都有着“此處”難以釐清的問題,畢竟獨木成林,能不能讓新鮮的空氣進來得再快一點?

好在,如今問題已經有了解決方案。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四開鄉中心小學,希沃公益行的志願老師調試完設備後,智能黑板屏幕顯示出另一座教室畫面

這是位於四川省成都市的一所重點學校,那裡的老師正要開始上課。通過希沃交互智能錄播設備,四開鄉中心小學的學生可以實時共享成都學校裡的教學畫面,成都老師的每一個動作和每一句講話,都能夠通過這塊屏幕,實時傳遞到四開鄉中心小學的孩子們面前。城鄉教育資源互通,進一步彌補了教師個人的侷限性

(跟隨着屏幕裡的老師,四開鄉中心小學的孩子比出了a的形狀)

“我們國家大區域發展不均衡,這也是一個現實的差距”,關於教育均衡化問題,從佛山前往涼山彝族自治州掛職教育口的曹本華有更多的思考,“我們現在在布拖縣這邊提出換道發展,以解決布拖教育不均衡問題。”

這種“換道”的方法就是依託希沃等信息化電教平臺,在全縣推廣“互聯網+教育”,其中優勢在於彝族的孩子可以跟外面的孩子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基於這樣的平臺,外部資源及時、同步的引入到日常課堂教學中,使更爲先進的教育理念循環到一所又一所山村小學,讓老師的思維與全國各地的優質內容相互碰撞,帶來了無限的可能。

曹本華相信,“未來一定會拉近距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