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球吸血鬼」讓臺商高燒1個月 三總醫標靶「驅鬼」

陳佳宏醫師介紹張姓臺商罹患嗜血癥候羣前後的肝脾臟骨頭顯影。(圖/記者嚴雲岑攝,下同)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大陸工作的61歲張姓臺商,1年多前因爲將近1個月斷續發燒至39、40度,更連帶有體重減輕、骨頭痠痛皮膚變黃症狀,在尋求民俗療法與食療法無效後,返臺赴三軍總醫院治療。血液腫瘤科醫師陳佳宏在透過骨髓肝臟切片檢查後,發現他的症狀並非單純的膽囊發炎,而是罹患了俗稱「血球吸血鬼」的嗜血性淋巴組織求增多症候羣(HLH),死亡率高達70~80%,所幸在經過化學標靶治療後,患者恢復健康

陳佳宏醫師表示,患者若罹患嗜血癥候羣,可能會出現皮膚變黃、腹脹、腹痛現象。張先生在大陸時,也曾被誤診爲「急性膽囊發炎」,但回臺經陳醫師檢查後,發現他罹患的是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除了淋巴球不正常增生外,骨髓中的組織球也活躍於吞噬年輕的白血球紅血球細胞,造成患者免疫力降低,若持續未做治療,平均存活率可能只有9個月。

▼嗜血癥候羣患者的淋巴細胞會無差別攻擊紅、白血球。

「一般會感染嗜血癥候羣的患者可分爲3類」,陳佳宏醫師表示,除了張先生是因爲本身的惡性腫瘤所致外,另外2類則分別爲感染與自體免疫疾病所引起;前者產生嗜血癥候羣的原因,可能是因爲體內病毒中帶有的巨大細胞病毒或EVV病毒,造成淋巴系統無差別攻擊,後者則可能是紅斑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發作,讓淋巴不認得自己的血球。

陳醫師說,患者罹患嗜血癥候羣,最主要的併發症爲免疫力下降造成「黃疸」,還可能出現肝脾腫大的現象。目前已痊癒的張先生,在就診之初,肝臟直徑已達到20公分,高於正常人的16公分;脾臟的直徑也遠超過正常人的9~10公分,來到16公分,所幸在經過8個月的化療後,肝脾大小皆恢復正常,正子也未發現癌細胞蹤跡

「嗜血癥候羣不只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平時壓力大、喜歡熬夜的2、30歲年輕人都是高危險羣。」陳嘉宏醫師表示,如果民衆發現自己出現發燒、黃疸、體重減輕、骨頭痠痛、皮膚變差尿液茶色情況,就要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嗜血癥後羣,若早點治療,也能及早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