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經濟隨筆:超級工程將帶來哪些超級效應?

(原標題:新華社經濟隨筆:超級工程將帶來哪些超級效應?)

新華社深圳6月30日電 題:新華社經濟隨筆:超級工程將帶來哪些超級效應?

新華社記者葉昊鳴、田建川

鋼鐵巨龍騰灣區,長虹臥波架通途。

6月30日,國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試運營。全長約24公里的超級工程,讓深圳至中山的車程由約2小時縮短至30分鐘,在環珠江口“A”字形交通網絡骨架架起關鍵一“橫”。

“以前是中山人,現在是深圳人,即將是‘深圳+中山’人。”這是採訪中不少工作在深圳的中山人對自己身份轉換的介紹。半小時的通勤時間,讓前往深圳這座未來之城的道路更加快捷,人們對“工作在深圳、居住在中山”的新生活更加期待,雙城之間的往返也將更加頻繁。

爲了將深中通道帶來的“流量”變爲“留量”,“消費萬億元城市俱樂部”的深圳正在加緊發力,不少商業核心區域積極開展促消費活動,爲迎接深中通道開通後到來的消費潮做好準備;而在中山市,包括商用住宅、車間廠房在內的多個建築項目已經封頂,等待更多人或者企業“拎包入住”,成爲承接深圳等東岸城市產業外溢、進行招商引資的重要陣地。

便捷交通,互通有無,深中“半小時生活圈”、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逐步從發展願景成爲生活現實,珠江口東西兩岸人民的“同城感”更爲強烈。

交通運輸,一頭連着生活,一頭連着生產。

自古以來,交通區位就是影響產業格局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珠江口,作爲一道天然屏障,深刻影響着東西兩岸城市羣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路徑——

以深圳、東莞、惠州爲代表的東岸城市羣擁有先進製造業和強大的科創能力,但空間、土地使用成本較高;以珠海、中山、江門爲代表的西岸城市羣則剛好相反。兩岸產業發展具有互補性,卻苦於沒有一條能夠跨越珠江口的“天路”。

如今,深中通道正式通車。通道上提速的不僅是交通,還有兩岸之間企業的發展;流動的不僅是車流,更有兩個城市羣之間的科技、金融等各類要素。

靠着交通區位因素獲得發展的城市和省份不在少數——

九省通衢的武漢,靠的不光是長江、漢江交匯的水運條件,更在於發達的交通基礎設施搭建起的水運系統和鐵路運輸系統,讓這裡煙火不斷;

杭州機場三期和杭州西站樞紐同步啓用,京杭運河杭州段二通道、八堡船閘和下沙港啓用,“水陸空”三棲發展帶給杭州更多活力;

全國唯一沒有平原地形支撐的貴州,在高山深澗中開鑿出一條條隧道、鋪建了一條條高速,萬橋飛架、大道縱橫,推動貴州邁上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構建交通便利條件,助力經濟發展,中國的經驗和能力還惠及了更多國家。

科倫坡港口城,是斯里蘭卡第一個進行總體規劃的海濱新城,在中國建設者的建設下,已經成爲中斯兩國互利共贏的典範;

匈塞高鐵,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項目,進一步改善了沿線居民出行條件,加強了匈塞兩國互聯互通,深化中歐互利合作;

鐵布高速公路,是科特迪瓦國家高速公路幹線的一部分,建成通車後讓科特迪瓦多個重要城市感受到了中國科技帶來的“中國速度”……

“要想富,先修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以深中通道爲代表的超級工程,通過基礎設施“硬聯通”帶動發展建設“軟聯通”,充分發揮交通開路先鋒作用。我們有信心期待,未來將有更多超級工程讓中國駛上高質量發展“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