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非遺」庫車大饢成民俗旅遊名片 列非物質文化遺產

諾魯孜節期間,新疆庫車縣種羊場近1500名維吾爾族羣衆相聚一起共同吃起饢。(圖/新華社

本報訊「維吾爾族人家裡什麼都可以沒有,就是不能沒有饢。饢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新疆庫車大饢的民俗和歷史瞭若指掌的日沙來提•阿木提說。如今,作爲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庫車大饢已經成爲當地民俗文化旅遊的一張名片庫車縣位於天山南麓中部、塔里木盆地北緣,是舉世聞名的龜茲文化發祥地,曾是絲綢之路重鎮。庫車大饢城位於該縣伊西哈拉鎮的比加克村,是庫車大饢的故鄉。2010年,庫車大饢被列爲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饢人尼亞孜•馬木提說,每到節假日,周邊甚至鄰縣村民都會涌向這裡購買大饢。在從庫車到烏魯木齊火車飛機上,也經常可以看到手提盒裝大饢的旅客。4年前,爲改善比加克村的打饢環境,當地投資3500萬元建成庫車大饢城。走進饢文化展覽館,大饢城經理日沙來提介紹說,饢是維吾爾族喜愛的食品之一。過去,維吾爾族每家每戶都有小饢坑,在自己的院子裡打饢。「以前,饢都是家庭主婦負責打,每家每戶打自家的饢。二十多年來,饢慢慢走向市場,成爲一種商品,自己打饢的人也很少了。」日沙來提說。備柴火生火、加熱,和麪、擀麪,在饢餅上撒佐料、扎花紋,再將饢餅貼在用黃土麥稈等合成泥巴壘成饅頭狀的土饢坑內壁上烘烤……過去,烤制一塊饢餅需要幾個小時。與傳統採用杏樹枝紅柳柴、果木煤炭烤制的打饢習俗不同,庫車大饢城使用以天然氣燃料的「環保饢坑」,避免了用木柴、煤炭對環境的破壞,也消除了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隱患。如今,不少周邊村民在大饢城找到了就業機會,這裡也成爲庫車商品饢生產、銷售基地。從湖北出發自駕遊的吳先生走近展覽館中一個高達6米左右的模擬大饢坑,看到了大小不一、造型各異的鷹嘴豆饢、紅豆饢、包穀饢、花生饢、糖牛奶饢。「本以爲簡簡單單的主食,也可以有這麼多不同種類。」他驚訝地說。日沙來提說,在維吾爾族傳統婚禮中有一個儀式新郎新娘雙方要在長輩和親朋好友的見證下,吃一塊蘸着鹽的饢,以宣誓對婚姻的忠誠。「就像傳統漢族民衆婚禮中拜天地一樣。」

「饢已經超過純粹飲食意義,而成爲這個民族的民俗符號。」她說。(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