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就要花火燦爛!藝術家眼中的「煙火」攝影、繪畫、爆破通通來
煙火在日文寫作「花火」,取其盛放時燦爛如花的形貌爲名,由於其轉瞬即逝的色彩光線之美,也成爲了藝術家的靈感來源。以下來看九位藝術家,以攝影、繪畫、爆破等藝術形式,呈現煙火不同角度的美好風貌。
童年的煙火,總是由手邊能沖天的小小爆竹,以及能近身閃亮的仙女棒開始的。藝術家安德魯‧威茲(Andrew Waits)在他《爆炸之城》(Boom City)的系列攝影作品裡,將各種形狀尺寸的爆竹煙火切開,讓它們坦露出內在的顏色與材質,讓觀者得以將它們視爲物,真正「看見」未爆破的爆竹本身,進一步瞭解其綻放消失前原有的神秘模樣。
▲安德魯·威茲,〈微小的爆竹〉(Mighty Cracker),2014。圖片/Courtesy Andrew Waits
阿爾溫·萊(Alwin Lay)《永恆的火光〉(Permanent Sparkler, 2012),讓小心翼翼握在手上的仙女棒,永遠發亮、永不熄滅──以藝術的形式。仙女棒多是以線性方式延燒,但照片中的仙女棒,卻似乎像整支被一下子點燃,讓圖像除了定格永恆外,也取消了作品的因果時間性。
▲阿爾溫·萊,〈永恆的火光〉。圖片/Natalia Hug Gallery
照相寫實主義畫家本‧斯克茲特(Ben Schonzeit),平時探索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枝上小鳥、門上鑰匙到蔬果美食等,都在他的關注範圍,並且完美捕捉到我們所能想像的一切。而從他的視角,我們也見到了在花架下竄天盛放的煙火,他將那絢麗的畫面描繪了出來。
▲本‧斯克茲特,〈煙火〉(Fireworks),2015。圖片/artnet
美國藝術家傑克‧戈爾茨坦(Jack Goldstein)的寫實型畫作,大都以爆破過程作爲創作素材:炸彈、噴氣式殲擊機、閃電風暴,當然還有煙火。戈爾茨坦擅長以這些素材呈現令人震驚的作品。他曾說:「危險物品是迷人的地方。」
▲傑克·戈爾茨坦,〈無題〉(Untitled),1981。圖片/Metro Pictures Gallery
1996年美國波普運動的主要推動者一員詹姆斯‧羅森奎斯(James Rosenquist),將流行文化、超寫實主義、歷史繪畫方法結合在一起,以其巨型繪畫文明。他與許多「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的藝術家不同,大膽表達自己的政治傾向而不受他人觀感束縛,曾爲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創作了一幅〈獻給克林頓的煙火〉(Fireworks for President Clinton, 1996),也爲歐巴馬等政治人物創作過作品。
▲詹姆斯·羅森奎斯特,〈獻給克林頓的煙火〉。圖片/artnet
義大利未來主義畫家賈科默‧巴拉(Giacomo Balla),以描繪光線和運動的幾何畫聞名。他曾把他的煙火作品設想爲表演——他構建了一套由織物和彩紙覆蓋的立體幾何木製品。在棱鏡形式中,他以燈光與節奏性運轉,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移動感。作品一旁還播放着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的音樂,以喚起「煙火的心情」,而非創造一個複製品。
▲賈科默·巴拉,〈煙火》(Fireworks),1915。圖片/Wikipedia Commons
倫敦在2014新年前夕,爆破了概念藝術團體Bompas&Parr創作《多重感官的煙火》(Multisensory Fireworks)。這是世界上第一場可以一次享有聽覺、視覺及嗅覺的煙火表演,以紅色爲主調的繽紛煙火在空中炸開時,整座城市立刻被草莓氣味的雲團所吞沒。
▲Bompas&Parr,《多重感官的煙火》。圖片/ Bompas&Parr
煙火熱鬧燦爛,但也有藝術家見到它不同角度的美。詹姆斯‧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黑色和金色的夜曲:降落的煙火〉(Nocturne in Black and Gold-The Falling Rocket, 1875)即以霧夜、工業城市、公園做爲場景,描繪遠方天空煙火飄散,帶出了星火如金箔般從高空飄落的靜寂氛圍。有人質疑這幅只畫一兩天的畫賣得太貴,惠斯特勒則爲自己的藝術觀念辯駁,表示這價錢是買他「一生的修養」。
▲詹姆斯·惠斯勒,〈黑色和金色的夜曲:降落的煙火〉。圖片/Wikipedia.
爆破藝術因材料成本高、耗費人力時間多而價昂,然而平面等其他藝術原料相較便宜,創作者工時不定,就不能開高價?新年將至,看煙火表演時,或許可以來想想美麗的價格該是怎麼回事。
資料來源/artnet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爲<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本文由城市美學新態度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