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香港將在中學推出新課程

香港新冠肺炎疫情緩和,中小學課堂大致恢復正常。圖爲香港小學生等候進入校園。   新華社記者 盧炳輝

9月開始,香港將在中學教授公民社會發展科。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近日公佈該科教學建議與原則,指出應分別在中學四、五、六年級教授“‘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互聯相依當代世界”三大主題。香港教育界人士評價,新課程能更有系統地讓學生認識國家發展,可望發揮撥亂反正的作用,修補香港教育過去存在的漏洞,幫香港中學生塑造國家觀念和正確價值觀

全力開動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今年4月公佈高中4個核心科目優化措施,包括以公民科代替通識教育科(通識科)。四個核心科目的優化方案將於2021/2022學年在中學四年級開始推行。教育局6月2日向學校發出通函,並公佈《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及評估指引》。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在網絡撰文表示,這標誌着公民科正全力向前開動。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及評估指引》就早前公佈的課程三大主題及學習重點提出了補充說明。比如,在“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主題下的“公共衛生與人類健康”課題,加入“國家及香港對全球公共衛生的貢獻”“當有疫症暴發和蔓延時,應盡公民責任配合政府的政策共同抗疫”等論述。在教學方面,明確列出任何違反法律或人倫道德的事件或課題不應作爲題目;在涉及是非對錯分明、法理清晰的議題時,教師須明確列舉歷史事實、法理依據等,向學生指出此類議題不存在討論或妥協空間,更不可肆意扭曲事實。

楊潤雄表示,公民科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香港、國家和當代世界的相關議題,建立堅實和廣闊的知識基礎,培養慎思明辨、理性分析和解決困難的能力,並認同國民身份和發展國際視野,“這都是學生在二十一世紀生活和工作所需的能力和素養”。

撥亂反正

公民科的前身通識科,近年曾在香港引發頗多爭議。由於沒有統一審批的教材,一些政治勢力趁機將政治化議題植入通識科教學和考試中,一些“黃師”“毒教材”竟稱“參與黑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行動”,一些教材拿着社交媒體內容濫竽充數,連美化日本侵華的試題也能成爲考試內容。香港教育界人士認爲,公民科取代通識科,是教育上的一次撥亂反正,將給學生打開一扇全面客觀看待社會現象的窗子,有效壓縮“黃師”夾帶私貨、傳邪道、授歪業的空間。

香港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鄧飛表示,公民科將會和其他科目一樣納入課本評審制度,確保課本符合課程綱要規定,今後老師出現教學偏差的可能性也會大大降低。同時,公民科的課綱能夠幫助學生更爲全面客觀地瞭解國家發展,以及憲法、香港基本法和香港國安法等內容。

香港中學教師穆家駿表示,公民科旨在培養學生成爲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國民身份,並具備世界視野,建立正面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優化組合

爲了讓香港學生深入瞭解內地,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要求公民科新課程下學生須進行以“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爲主題的內地考察。教育局會提供內地考察團供學校報名,學校也可利用假期安排長線考察團,或在上課日和週末安排一至三天的短線團。以教育局公佈的三日兩夜“廣州考察團”爲例,行程包括越秀區聖心教堂、廣州市興豐垃圾填埋場和上下九路步行街,希望學生探究政府文物保育工作、內地處理垃圾的情況,同時瞭解內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楊潤雄表示,內地考察是公民科課程的重要一環,旨在讓所有香港高中生實地瞭解國家的歷史文化、國情和發展現況

幫助學生了解國家發展、建立國家安全觀念,需要多個科目相互配合、協同發力。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早前公佈《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併發布11個相關科目的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近日又公佈餘下4個科目的框架,包括中國歷史科、歷史科、生活與社會科及經濟科。其中,中國歷史科將“抗日戰爭”列爲重要內容。

根據新公佈的科目框架,香港初中在教授香港抗日活動時,可通過當時的報章等一手史料,讓學生了解香港各界如何參與抗戰,明白國家與香港脣齒相依的關係,並從民族、國家被欺凌的危難中明白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此外,學校教授高中中國歷史科時,可安排學生到南京交流,參觀與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等相關的歷史遺存,認識近代歷史上列強入侵所帶來的禍害,實地瞭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情況,以理解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香港輿論指出,香港教育改革已經邁出堅實一步,未來還應通過加強對老師隊伍的培訓、考覈和監督,持續改進與優化課程等舉措守護好這一改革成果。只有香港社會各界上下一心,讓課堂迴歸寧靜,讓講臺不受污染,才能守護好孩子的未來,守護好香港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