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出大武漢的新名片漢繡復興在路上
一針繡千年,一線連古今……“五一”假期,2021·漢繡嘉年華火遍全城,帶市民遊客品味漢繡傳承千年的文化底韻,感受新一代漢繡時裝和文創產品的時尚繽紛。盛典背後,是漢繡走過的十數載復興之路,不忘初心、薪火相傳,他們共同“繡”出大武漢的新名片。
江漢路、黃鶴樓、東湖、漢街……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漢繡嘉年華”在全市各大地標性景區和歷史文化街區接力上演。
活動以“漢繡芳華”爲主題,包括漢繡嘉年華集中展示活動、漢繡旗袍秀、漢繡精品展、漢繡文創產品集市、“行走中的漢繡”打卡體驗、漢繡技能大賽、漢繡新品發佈、《漢繡》宣傳片發佈等。讓市民遊客近距離感受漢繡的歷史溫度、漢繡匠人的藝術精度和漢繡藝術的歷史深度,共同領略武漢這座英雄城市的別樣風采,感受武漢浴火重生、朝氣蓬勃的精神文化活力。
5月1日下午,2021·漢繡嘉年華啓動儀式上,一場“漢繡新裳”走秀格外引人注目。舞臺上,來自武漢紡織大學的模特們展示了40餘套漢繡服飾,既有鮮豔濃烈的戲裝,也有優雅時尚的旗袍、手包、飾品等。從古老的戲裝,到引入新材料、新技術的服飾,設計師從傳統漢繡中提取文化基因,與時尚趨勢融合,展示漢繡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發展之路。
舞臺下,繁華熱鬧的江漢路步行街上,不少遊人被漢繡市集上精美的傳統刺繡和琳琅滿目的漢繡文創產品吸引。來自深圳的宋女士一邊逛、一邊驚歎“太美了”,她感慨:“我們的文化非常值得傳承,希望中國文化的精髓能讓年輕人吸收到,讓民族的文化成爲世界的文化。”
華中師範大學新聞學院學生梅嬋娟正和同伴一起拍攝短視頻,“國潮的興起,傳統文化迎來火爆的高潮,我們想通過自己的創作,弘揚漢繡文化。”梅嬋娟曾在外交部湖北推介會上看到過漢繡的宣傳片,覺得大開眼界,“今天看到很多漢繡文創產品,讓我更想了解它背後的傳承和故事”。
隨後幾天,“漢繡嘉年華”活動在黃鶴樓、東湖風景區、園博園、漢街等地持續開展,漢繡爲假日的江城景區添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用文化豐富旅遊內涵,用旅遊提升文化的傳播力,特色鮮明的活動也引來國家級媒體的關注,5月2日、3日,央視國際頻道中國新聞欄目、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分別以“特色非遺迎遊客”“非遺展呈現非凡魅力”爲題,對“漢繡嘉年華”活動進行報道。
傳承之路寬起來:
創新產品、開課授藝
非遺的傳承,是人的傳承。盛典背後,凝聚着漢繡傳承人的堅守與開拓。從一度凋零,到芳華重現,傳承人們開課授藝、創新產品、下鄉扶貧……吸引更多人愛上漢繡、學習漢繡,也讓漢繡之路越走越寬。
漢繡國家級傳承人黃聖輝聽聞 “漢繡嘉年華”活動舉辦,欣慰地表示“這是漢繡人的節日,也是漢繡的希望,這項傳統藝術一定能夠傳承下去”。多位漢繡省級、市級非遺傳承人帶來了精品佳作和貼近生活的文創產品,“創新”成爲他們談得最多的詞。
“沒想到這麼受歡迎,今天都賣斷貨了”,漢繡市級傳承人王子怡這次帶來的一款T恤,融入了自己的作品《楚腔漢韻》的元素,有漢繡的韻味、但不足百元成本更貼近普通市民,“有從無錫過來的一家三口,一人一件當親子裝。”在她最近的作品中,還有不少緊跟時代熱點的題材,“比如用漢繡表現抗疫的題材”,王子怡介紹,作品中她設計了火神、雷神以及浴火重生的鳳凰等元素,而鳳凰正是楚人的象徵。
市級傳承人王燕帶來很多漢繡文創產品,如腰封、餐墊、筆記本等,精美又實用,很受遊客歡迎。她在設計作品時,會將漢繡的特點融入進現代生活物件,“掛上牆展示的漢繡作品,要手繡、有文化、見功力;椅墊、靠墊等產品,則需機繡,一是便於清洗,二是價位適中,更易爲普通市民接受,有利於漢繡的推廣普及”。
在市級傳承人姜成國的展位,展出多件獲得國家級獎的作品,“這些作品重在突出漢繡的美,比如色彩濃豔,穿着場合講究。”他表示,“漢繡應成爲新的文化載體,進入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姜成國也把此次活動當成一次小型消費者調研會,傾聽市民意見,再有針對性地打造新的產品。
“我們在手包、圍巾、眼鏡盒等文創小產品上花了很多心血,希望打造幾個漢繡知名品牌”,帶來大量新產品的武漢非遺公司漢繡項目主管梅立衛表示,他們致力於將漢繡產業化、生活化,之前還定期舉辦漢繡研學班。
作爲最年輕的漢繡市級傳承人,“90後”王煒佳在保留漢繡原汁原味的基礎上,更加註重設計的不斷創新,“希望能設計出更貼近於現代生活方式的作品,讓來源於生活的漢繡迴歸生活”。
近年來,多位傳承人走進學校開課授藝、擴大漢繡影響力。省級傳承人黃春萍先後在20餘所學校授課,20餘年授徒上萬人。5月2日,她帶領40名長江職業學院的學生在黃鶴樓展示漢繡技藝,“看着他們的技藝日漸成熟,感到漢繡真的是後繼有人了”。
城市名片靚起來:
漢繡復興正當時
“2000多年前楚文化,至今仍深植在漢繡之中、一脈相承。”武漢紡織大學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漢繡)主任葉洪光表示,以湖北爲主的荊楚之地是紡織文化發源地之一,千年的楚服飾文化更是傳統紡織服飾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不同於蘇繡、湘繡、蜀繡等繡種的同質化,走平民路線的漢繡在今天仍然保留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它濃烈的色彩、較強的裝飾性,反映了楚人特有的精神風貌、習俗風尚。
近10年來,漢繡在武漢紡織大學成爲最熱門的選修課。“最開始是興趣班,然後是公選課,今年的選修課本來只能招40多人,因爲報名人數太多不得不擴大到120多人。”葉洪光認爲,漢繡的魅力會讓更多人認識漢繡、喜歡漢繡。
“全市的非遺項目有數百個,能稱得上武漢名片的卻不多,悠久的歷史傳承、深厚的文化底蘊,讓漢繡能真正成爲城市的名片”,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非遺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五一”假期,在全市景點和重點街區推出漢繡嘉年華活動,就是爲了讓市民遊客能看到身邊的藝術、認識漢繡的美好,培植漢繡的受衆土壤,也把漢繡的美融入城市的生活之中。
探索漢繡保護與復興,武漢一直在努力:2008年,漢繡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2年,武漢對漢繡傳承保護與振興發展作出總體部署;漢繡博物館、中國漢繡圈、漢繡發展研究中心相繼成立,多位漢繡大師有了工作室和展示窗口;2018年,漢繡現身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動,漢繡的獨特魅力走向世界;多位傳承人的作品在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中獲獎……目前,漢繡項目有各級代表性傳承人22人,全市共有漢繡從業人員2000餘人。武漢大學、武漢紡織大學、武漢商學院等高校均開設了漢繡課程。“武漢漢繡”已申報爲國家地理標誌商標。武漢市“漢繡保護行動”先後被國家文旅部、省文旅廳授予“十佳非遺保護行動”優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