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政經動盪下的香港大未來

因爲一宗發生在臺北箱屍命案,一屍兩命,導致香港特區政府在今年年初的提案立法,要推動在中、臺、港三地之間的引渡協議。但始料未及的是,在過去半年間竟成爲香港內部的重大爭議。誠然,促成社會進化的最關鍵,經常有多元價值摻混其間;而其來源動力,也極可能肇因於非預期中的事件。

反送中運動演變至今,先有衝破立法會大門和佔領國際機場威力展示;繼而有歷經過幾回合的定點集會,累加出席人數超過上百萬人次。至於意圖整合人民團體發動聯合罷工和罷市的幾次邀集,則無法如願完成。因着和平路線的無法作用,民主人士改採干擾策略,他們不斷以街頭對峙與搶攻地鐵站,來挑逗和試探社會與生活維穩的最底線

當然,更有在拖累經濟與無處不可動亂的示範效果。根據先前報導,香港社羣透過網路發起的決戰9月7日,活動內容從包圍機場,到美金提款的銀行擠兌,全面傳播開來。雖然是出自於言論結社集會自由觀點,然其作爲操弄卻可能危害經濟體制的正常運行。

究其實,由臺灣太陽花所發起的反服貿抗爭,給了香港青年攻佔立法院的帶動與想像。再往後,霸佔香港機場大廳的行動,也將給西方反對運動者,帶來最完美的實力原則,那就是展現「多數即正義」的民粹與弔詭。畢竟,政治手法與抗爭伎倆,都會被學習和應用的。像是此際英國環團,就以無人機癱瘓機場來發動抗爭,運動至今已經有19人被逮捕。

有趣的發展是,其一、香港交易所主動提案,參與倫敦證券交易所的被購併計劃;雖然港交所的出價,遠高出對手Refinitiv的三分之一,卻遭到倫敦證交所的拒絕。其二、香港機場管理局指出,於8月錄得客運600萬人次以及貨運38萬公噸,較去年同期各減少12.4%及11.5%;來往於中國內地東南亞的客、貨運量,都有明顯的跌幅。其三、於過去的半個月來,街頭運動者依次到美國與英國領事館,以護旗和高唱美、英國歌的方式,來進行抗爭請願。

不過,倫敦證交所被購併計劃,與各方接頭已經3年;陸續有來自德國與加拿大證交所的提議,卻得不到主管官署許可。如今香港證交所主動出擊,雖然功敗垂成;但至少能取得金融業內的緊密關注。此外,查對香港貿易統計與運輸資料之後,可以發覺到港的外籍人士與對外的服務貿易,減少不多。

換言之,香港,依舊是東、西方利益的主要交會口;而街頭的衝撞策略,能否帶出美好未來的期待呢?這個命題推演,則有待觀察。如何平衡世代之間的鴻溝,特別是民生維穩與社會進步的必然衝突呢?這部分權且要看香港司法機關,後續的應對和處置了。

多年來,從民主運動順勢擴大的反中氛圍,其影響層面與多方勢力的攻防拉鋸,刻正持續發酵當中。若能長期比對輿情走向以及香港落實法治的決心,正可一併檢驗西方在香港,與香港核心利益的差別之所在。但可以確定的是,源自東、西方的各自需要,因而導衍出的在地交結與交流,仍將是引導香港體制轉型,與未來政經發展的主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