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凌雲:讓鄉土人才“破土飄香”

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遠處青山如黛,近處茶園飄香。走進廣西凌雲一尖茶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股清新的茶香撲鼻而來,廠房內環境整潔,井然有序的製茶機器轟鳴運轉。

一片小茶葉,致富大產業。出生在凌雲縣加尤鎮下傘村的李東雲,2020年7月大學本科畢業後,“候鳥”迴歸,創辦了一尖茶業有限公司。2023年,該公司茶葉工業總產值5900餘萬元,惠及全村632戶茶農,茶農年增收戶均達到1.8萬元。帶動了52戶脫貧戶就業,爲村集體經濟年創收6萬餘元。

李東雲的創業故事是凌雲縣“建臺任鳳舞,解用武之地”的生動實踐。近年來,該縣大力實施農村鄉土人才選拔培育工程,在“拓源頭、強磁場、厚沃土”上下足繡花功夫,厚植鄉土人才成長的“沃野良田”,不斷爲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拓源頭,選好才

如何挖掘和發現鄉土人才?凌雲秉承着“有用就是人才,人才就在身邊”的惜才理念,堅持以慧眼識珠的眼光就地取“才”。通過鄉鎮推薦、部門聯審、縣委評定的方式,開展鄉土人才“大摸底”行動,建立鄉土人才信息庫,分類挖掘出技藝傳承本領強、產業發展帶動強、聯農帶農示範強的鄉土人才189人。實施鄉土人才備案管理登記制度,對鄉土人才分門別類地進行登記造冊,做到一人一檔,不落一人。

俗話說“家有梧桐樹,自有鳳凰來”。凌雲縣通過打好“鄉愁牌”“親情牌”,建立精準人才需求目錄,並藉助傳統節日、傳統風俗等關鍵時間節點,與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牽頭聯絡、各鄉鎮綠領人才服務站具體聯絡,分級分類抓實外出鄉土人才溝通聯絡工作,增強其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實施“能人歸巢”計劃,以返鄉創新創業大學生、返鄉創業能人爲重點,以鄉情鄉愁爲紐帶,加強鄉土人才之間的聯繫和交流。近兩年,該縣累計回引鄉土人才60餘人返鄉創業。

強磁場,育好才

陽春時節,一場細雨洗禮後的平懷村,滿目翠綠的桑葉隨風搖曳,桑農忙碌的身影穿梭在桑園裡,遠近不時傳來了歡快的歌聲。“縣裡與廣西蠶業技術推廣站簽訂合作協議,在村裡增設廣西蠶業科學研究院凌雲分院,爲我們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幹和種桑養蠶實用人才。”該村養蠶致富帶頭人張桂林介紹,村裡成功打造了集桑果酒、桑葉茶、桑果汁、桑織品等爲一體的桑蠶全產業鏈系列特色品牌,村集體經濟每年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

凌雲縣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依託廣西蠶業科學研究院凌雲分院、國家級凌雲縣白毫茶產業星創天地、百色鄉村振興綠領學院平懷分校等機構,由組織部門牽頭相關職能部門在3年內分期、分批對鄉土人才開展全覆蓋專題培訓。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服務產業的幫扶作用,推行“1+N”幫帶模式,即每名科技特派員幫帶多名本地鄉土人才,傳授種養殖知識和技術。大力推廣學歷提升教育,鼓勵返鄉致富帶頭人、退役軍人等鄉土人才參加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目前,共舉辦鄉土人才培訓班6期260餘人次,科技特派團專家提供技術指導5次、解決產業技術難題20個、幫帶鄉土人才80餘人,組織部門共選送19名優秀鄉土人才到職業學院進行學歷提升。

厚沃土,用好才

“被授予縣級拔尖鄉土人才榮譽,對我來說是鼓勵,更是鞭策。”臨近‘三月三’節假期,玉洪瑤族鄉致富帶頭人黃寶山養殖的清水鴨走俏周邊市場。在縣、鄉兩級的政策扶持下,2019年,他創辦了清水鴨養殖基地,通過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實體店”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農戶共同養殖,解決羣衆就近務工問題。如今養殖基地年營業額超百萬元。

“我們要激勵各類鄉土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凌雲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縣出臺了《農村鄉土人才選拔管理辦法》,開展農村拔尖鄉土人才評選活動,以人才實際業績、創新成果爲導向,大力選樹培育拔尖鄉土人才,除了給予現金獎勵之外,還在技術服務、項目扶持、創業貸款、場所配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讓各領域鄉土人才“破土飄香”。

該縣還常態化開展黨委領導聯繫拔尖鄉土人才活動,定期採取視頻電話、實地走訪等方式爲鄉土人才提供服務,在重大節日深入生產一線看望、慰問鄉土人才,解決鄉土人才後顧之憂,2023年來共慰問各類優秀人才33人、發放慰問金3.96萬元。堅持產教融合,統籌打造一批鄉土人才項目示範教學點,讓鄉土人才化身“土專家”“土教授”,幫助羣衆提升八角、油茶、桑蠶等種植技術和管護理念,開展“田間課堂”55場次,受益羣衆300餘人,促進村級集體經濟增收90萬元。(牙宏威 楊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