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陽初:永不褪色的平民
晏陽初在多年的辦學生涯中,與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亦有多次交往,留下了一段佳話。圖爲晏陽初(右上)在張學良將軍(中)家中與之合影
1929年,晏陽初帶領平教會一批志願者,在河北定縣開展各項平民教育活動及鄉村建設實驗,受到當地民衆的歡迎及社會各方面的肯定。圖爲晏陽初和家人在定縣的合影
1943年,哥白尼誕辰400週年之際,美國百餘所大學和科研機構的代表評選晏陽初爲“現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貢獻的十大偉人”之一,與晏陽初並列的有愛因斯坦、杜威等。晏陽初是獲此殊榮的惟一亞洲人。圖爲晏陽初與愛因斯坦合影
一、在法國,一人教五千
孔子一生有3000弟子,其中72人成爲賢人。於是乎,他成了“大成至聖先師”和“萬世師表”。不過,我們要說的,不是孔子,而是在短短的一兩年中,教會了5000個每天還要做十多個小時苦工的文盲。
他,就是晏陽初。
孔子教的,是他那個時代中原文化的精英;晏陽初教的,是他那個時代最底層的苦力、文盲和受壓迫者。傳統的觀念,甚至認爲這些人“不可教”,孔子所謂“斗筲之人,何足算也。”然而,作爲一個志願到一戰法國戰場服務的小夥子,他,不僅教會了這5000個不識字的華工,而且從此開始了一生的事業。
1.從寫信開始
華工在一戰中爲中國贏得了戰勝國的地位。然而,誰知道他們在歐洲戰場上的苦難和受到的非人待遇。曾經受盡苦難,缺衣少食,目不識丁;到法國後,工作辛苦,常受虐待,而且還常有生命危險。工餘,寂寞單調,人際隔閡,無所事事。
有一天晚上,一位華工來找晏陽初。膽怯地問:“晏先生,您能不能替我寫封家信?”晏陽初爽快地爲他寫了。第二天,有四五個人找他寫信,一個月後,每晚有幾百人了都來找他了。
這可苦了晏老先生。你想想,晚上寫信,白天匯兌,平均一人一個月一封信,那每天就接近170封。晏陽初細算一下,這樣下去不行,要是戰爭短期內無法結束,那將怎麼辦?他想起了教育名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靈機一動,召集5000華工開會。他站在臺上說:“從今天起,我不替你們寫信了,也不講時事了。”臺下一陣喧譁,以爲晏陽初在開玩笑。他繼續講:“從今天起,我要教你們識字,寫信。”……
第一期雖然只有40多人蔘加學習,不過,那一晚,是晏陽初最難忘的一晚。在公共食堂裡,他和華工圍坐在一起。他們面前,放着一塊小石板,一枝石筆。這情形,就像當年傳教士教他一樣。……
2.一份捐款,改變一生
爲鞏固教學成果,晏陽初辦起了《華工週報》。這可能是中國報刊史上第一份工人報紙。稿子除了晏陽初撰寫外,優秀的華工也投稿。斯文,並沒有因苦力的參與而掃地。
報紙發行數月後,晏陽初收到一封華工的來信。今天讀來,也讓我們這些從事晏陽初研究的人,感動得流淚。信是這樣寫的:
晏先生大人:
自從您辦週報以來,天下事我都知道了。但是,您的報賣得太便宜了,只十個生丁,恐怕不久要關門。我現在捐出我三年的積蓄,365個法郎。
華工們辛勤勞動,只有微薄的收入,但竟肯用三年的積蓄支持這張小小的報紙!這筆不是一筆簡單的捐款,而是血汗、生命、求知的慾望和公心。目睹華工們的義舉,他說:“我在法國,原是想教育華工,沒想到他們竟教育了我。他們的智力和熱誠,漸漸引導我發現一種新人。這新人的發現,比考古學家發現北京人,也許還要重要。”自此而後,他立志不做官,也不發財,要把“終身獻給勞苦的大衆”。
事實上,他也做到了。
二、在定縣,精英走田間
空口說漂亮話容易,躬身做實在事困難。剛開始的時候,和晏陽初一起到定縣的人其實也不是很多,不過,核心團隊都是立足於實幹而不是空說的人。
翻開這個羣體的簡歷,大家會發現,一個民間學術團體,居然聚集了這麼多的留英、美、日、德的精英人士,很是一個奇蹟。
靠什麼吸引這麼多人的自願加入?翟城村這麼艱苦,晏陽初也沒有給他們高工資,沒法給他們加官進爵。不僅僅是人品和人格,他們一定是還做了什麼實事,一定是還做了什麼好事,一定還做了什麼服衆的事。不信,大家自己去看看。
三、一生清白,敢鑑日月
作爲一個終身爲平民奮鬥的教育家,晏陽初的事業,大多靠募捐支撐其事業。不過他的募捐,和一般的募捐有兩點顯著的不同。
第一,晏陽初領導的平教會,絕不因捐款人而改變自己組織的獨立性。堅持獨立的民間學術團體立場,絕不接受任何有條件的捐助,這是晏陽初募捐底線。在晏陽初那裡,金錢是爲理想服務的,而不是相反——理想屈從於金錢。如果出資方不認同平教會的理想,那麼晏陽初情願不接受這份捐款。直到他逝世前不久,他還和朋友們一起翻看、誦讀記事本上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警句。
第二,晏陽初本人在金錢面前是站得住腳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請注意,晏陽初在美國募捐的時候,正是美國經濟危機的時候。如果人格和人品在金錢面前經不起考驗,我們沒有辦法想象晏陽初能夠多次在美國募到鉅款。
先生雖“捐款千萬,不染一文”。他一生清貧,永遠是一個不褪色的平民。他先後四次(1929-1948)在美國募款的總額,超過4000萬美元。今天看來,這筆款項,應該也是一筆鉅款。在這些跨國的轉賬中,晏陽初絕不經手現金,帶回來的,是匯票;管賬的會計,是金城銀行的創始人周作民(1884-1955),當然,他也是義務地爲平教會勞動的。對此,瞿菊農說:“晏陽初在國內外過的平民生活和他捐款手續清楚,是他受人尊敬的原因之一。”陳列在美國紐約國際鄉村改造學院的檔案室裡的平教會歷年來總賬簿原件,清晰地記載着每宗收支款項,包括時間、收支款人、地點和經手人,當然,還有一些不具名的捐款者。
四、不爲金錢,操守當守
晏陽初的這些品格,是不是在公衆輿論的壓力下裝出來的呢?是不是“面具”和“表演”呢?
可以明確和肯定地說,不是!
當時(1913年)的晏陽初,無錢、無勢、無影響。憑着自己的刻苦和努力,在香港大學入學考試中獲得第一名,可以得到英皇愛德華七世的獎學金,共1600元。不過,索特(Sult)院長告訴他:“這獎學金有一項條款,得獎人必須是英國屬民。”並問晏陽初願改變國籍嗎?
我不知道今天的人們會怎麼樣,不過,晏陽初憤怒地拒絕了這個帶有侮辱性的“恩賜”。意氣所激發的,正表現爲一個人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態度。他一生對那種附加條件的“好處”異常敏感,在於他認定,操守,應當守。(宋恩榮、楊華軍撰文)
作者介紹:
宋恩榮,1937年出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先後任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主任、學術委員會常務委員。全國教育科學第一、二、三屆規劃領導小組教育史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和第二、三屆“全國教育圖書獎”評選委員會委員,全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副會長暨學術交流委員會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理事暨楊賢江研究會理事長。曾受日本學術振興會邀請赴日本廣島大學、早稻田大學教育學部講學。長期從事中國近代教育史研究,主編或參與撰著學術著作、資料集多部,發表學術論文80多篇。
楊華軍,1981年生於重慶巴縣,現爲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助理研究員。曾就學於四川大學,主要研習社會心理學和社會研究方法。2007年在四川大學出版社做編輯,2008年進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受組織委派,於2010年至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進修社會研究方法。2008年任四川省晏陽初研究會副秘書長,2011年,受託晏老的兩位學生——詹一之、李國音老師之託,幾番晤對,聽其言,觀其行,接手運行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晏陽初研究室,任主任。
同題問答:
本站教育:百年來中國稱得上“教育大師”的人並不多,請問怎樣的人可以稱爲“教育大師”?
楊華軍:能夠超越歷史而存在的,只有人格和精神。教育,即是將可風的人格、可敬的精神傳之後世,擴展開來。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教育大師,應該能夠吸引和團結更多的人,參與一項激發人性、塑造高尚人格、促進社會公平的共同事業中來。人類應該追求進步,我們總不能一代不如一代,總不能“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幾十年後,幾百年後,還有後來人薪火不斷地追尋他開闢的道路做實事,而不是把他的言行僅僅拿來做“博士論文”,那我們就有理由認爲他算得上是教育大師。
楊華軍:晏陽初提出的教育觀可以簡單地、但是不太準確地說,是整體和系統的教育觀。雖然這個結論很簡單,但是,過程卻很複雜。
目前所知的表述,是晏陽初及其定縣同仁總結出來的、並堅持一生的理念,認爲中國的教育必須以“三大方式”連環地推進“四大教育”,即以學校式、家庭式和社會式這三大教育方式連環推進爲原則,醫治中國社會的“愚、貧、弱、私”四大病症,自然地,平民教育就被分爲“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四大教育。
晏陽初晚年還說,“我講的四大教育,是一個整體,不能割裂,不能只突出一項。光靠教育,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過去有人主張教育救國,不行。過去我提出四大教育,開發四種力量,就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另外,晏陽初的教育思想是基於城鄉、階層之間的機會不平等而言,但是,晏陽初的教育思想不僅僅在於此。他不僅要建設鄉村,而且要改造鄉村。到晚年的時候,他一生的經驗簡化爲九大信條。細細讀來,條條不可少。
從整體上說,他的教育觀,是大教育觀,囊括了關於人的問題;從細處說,他的教育觀,又是小教育觀,具體而微,有抓手,可操作,不空洞,不說教。
附:九大信條:
一、民爲邦本,本固邦寧
二、深入民間,認識問題,研究問題,協助平民解決問題
三、與平民打成一片
四、向平民學習
五、與平民共同協商鄉建工作
六、不持己見,當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七、不遷就社會,應改造社會
八、鄉建是方法,發揚平民潛伏力使他們能自力更生是目的
九、言必行,行必果
本站教育:這些理念,對當今中國教育有怎樣的參照意義?
楊華軍:中國幾千年來從來都不缺教育理念,不缺教育思想。晏陽初的教育思想也不是憑空而來,不是生搬硬套。它們來自遠古,來自現實,只不過,晏陽初把它們同一時空下做到了得心應手。
當今中國教育界,其實都知道,教育理論和實踐要結合,而且必須結合。不過事實上,研究者和實踐者多是相隔離的。更爲可惡的是,對於這種隔離,大家還心安理得地認爲這是社會分工的結果。
在晏陽初及其同仁身上,在《九大信條》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完整的系統,一個不僅僅是教育應該參照的行爲準則。
本站教育:您認爲,中國教育改革最應該關注什麼問題?
楊華軍:往大處說,教育改革最應該做的事情,還是教育經費的大規模投入和教育經費需要苛刻地監管。保證每一筆經費的支出,都能夠接受社會的監督、接受任何人的查證,而且是無條件的追查。
每一個辦教育的人,如果都能夠像晏陽初一樣,在生前和死後,其賬目都能經得起任何國別、任何團體和個人的檢查,保證經費都用在了學生上、教師上,那麼,大家也沒有必要去關注改革不改革的問題了。
本站教育:您理想的中國教育制度應該是什麼樣子?
楊華軍:教育的基本目的應該保持穩定,評價標準應該得到大家認可。穩定的教育制度,有利於社會的穩定。經常變動的教育制度,會讓人的預期不明確。問題不在於教育制度有多理想,而在於定下來能夠保持相對的穩定性。晏陽初先生,先花了大工夫去研究,一旦得出大家認可的結論,即終生不渝,後來人亦多所堅持。
基本教育和提升教育,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界限。基本教育,主要任務在於教人做人,發揚社區在塑造人格中的作用,標準統一而具體操作權力下移。提升教育,發揮個人特長和興趣,提倡多元而嚴格把關,不重數量而狠抓質量。
培養按“個”來作爲計量單位的人,而不是小數點後的人。
晏陽初簡介:
晏陽初(1893年10月26日-1990年1月17日)(英文名:Y.C.JamesYen),又名興復、遇春、雲霖。四川巴中人。 1990年1月17日卒於美國紐約。中國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晏陽初早期開展平民教育運動時,認爲中國的大患是民衆的貧、愚、弱、私“四大病”,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民衆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養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以造就“新民”,並主張在農村實現政治、教育、經濟、自衛、衛生和禮俗“六大整體建設”,從而達到強國救國的目的。著有《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等。
晏陽初語錄:
1、如果你想在教育上或其他領域內提倡新思想和新制度,那就最好不要介入政治,這樣,你纔有作實驗的絕對自由,這是能充分發揮自己智慧的惟一方法,否則,你就會由於放棄原則而失敗。
2、我向全世界提出這一個問題,請求解答。爲什麼不能團結所有國家、所有地區的人民以共同打擊我們的敵人——愚昧、貧困、疾病和腐敗政府呢?
3、我們都希望有一個更好的世界,但其確切含義是什麼?世界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什麼?是黃金還是鋼鐵?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談及一個更好的世界時,我們的確切含義是需要素質更好的人民。
4、“富有”的人民和“富有”的國家必須認識到,只有當“貧窮”的人民和“貧窮”的國家滿足了,你們纔是安全的。你把這叫做明智的自身利益也可以。
晏陽初年譜:
晏陽初在塾師兼鄉醫的父親的教育下,他受到儒家文化的薰陶。諳習時勢的父親也深知“書香之外另有世界,西學乃潮流所趨”。因此毅然將少年晏陽初送到幾百裡之外的基督教內地會創辦的西學堂接受新學。
晏陽初1913年就讀於香港聖保羅書院(香港大學前身),後轉美耶魯大學,主修政治經濟。
1918年畢業,獲學士學位。1919年入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攻歷史學,獲碩士學位。
1944~1945年,美國錫拉丘茲等三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晏陽初大學畢業後,立志獻身平民教育。
1923~1949年長期擔任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總幹事。1926年在河北定縣(今定州市)開始鄉村平民教育實驗。1940年創辦中國鄉村建設育才院(後名鄉村建設學院)任院長。1950年離臺灣赴美國。
50年代以後,協助菲律賓、泰國、危地馬拉、哥倫比亞及加納等國建立鄉村改造促進會。
60年代在菲律賓創辦國際鄉村改造學院,任院長及該院理事會主席。晏陽初還曾在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擔任顧問。
1917年晏陽初在當選耶魯華人協會會長期間,結識了紐約華人牧師許芹的女兒許雅麗。許雅麗1920年來
晏陽初墓到上海,在女子體育師範任教。1921年9月23日,晏陽初與許雅麗結爲伉儷。1980年8月8日許雅麗突發心臟病醫治無效逝世。
在晏陽初的晚年,經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周谷城的邀請,他重新獲得機會回到中國大陸,於1985年獲准訪問河北定縣,會見了一些親戚、同仁和校友,並受到了當時政協主席鄧穎超的接見。1987年他再次回國訪問。1990年1月17日晏陽初病逝於美國。
1993年,晏陽初的長女晏羣英遵照遺囑將他的一部分骨灰送回巴中安葬。1997年晏陽初的陵墓在巴中東郊的塔子山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