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免疫療法常見皮膚副作用 醫師:副作用代表藥物正在努力對抗癌細胞!
▲成大醫院皮膚部王羽安醫師表示,由於皮膚的表現不具特異性,及早發現或給予預防性治療對日常生活品質有很大程度的影響。(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隨着癌症治療方法日新月異,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或簡稱癌症免疫療法,是近幾年被熱烈研究並應用的藥物之一,可有效提高特定轉移性癌症的整體存活率,如黑色素細胞癌及肺部非小細胞癌等,但大部分的藥物治療都會伴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或毒性,就算是免疫療法也無法避免,其中皮膚的不良反應通常會最早出現。
成大醫院皮膚部王羽安醫師表示,其中皮膚的不良反應通常會最早出現,一般是在開始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2-4周後,發生率介於30-50%不等。不過,從副作用來看,,免疫療法仍顯著優於傳統的化療或放射線治療,鮮少會造成患者極度不適的症狀,如噁心嘔吐、虛弱、黏膜破損或放射線皮膚炎等,可保存患者的生活品質。
免疫療法最常見的副作用表現爲全身性的苔蘚樣溼疹、斑丘疹、搔癢、白斑、禿髮等;若本身就有乾癬等慢性皮膚病,偶爾也可見其復發或惡化的情形。絕大部分的皮膚症狀都較輕微,局部塗抹類固醇藥膏,加上口服抗組織胺即可達到不錯的改善效果,另根據影響的體表面積,可再加上系統性類固醇。
王羽安醫師說,有極少數病患可能會併發較嚴重的藥物疹,如類天皰瘡或史蒂芬強生症候羣(Stevens Johnson syndrome),此等併發症可能會延遲發生,甚至長達數個月後。由於皮膚的表現不具特異性,及早發現或給予預防性治療對日常生活品質有很大程度的影響,因此若發現有以上任何症狀,應儘速回診讓皮膚科醫師及原本腫瘤團隊綜合評估,嚴重者可能得抉擇是否需要暫停免疫療法。
王羽安醫師強調,藥物的副作用往往會使病患擔心及卻步,不過往更深處想,副作用的產生其實也代表藥物正在努力對抗癌細胞。近來有研究指出,產生皮膚不良反應的患者,因爲體內的免疫系統活化程度高,其癌症存活率也相對的提高,但要如何在這些新型的抗癌藥物,與疾病中取得最佳的平衡,是臨牀醫師及病患需一起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