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牧風格與時俱進 寫詩替中文字找位置

出生花蓮的知名臺灣詩人楊牧驚傳今天(13日)過世於臺北國泰醫院,享壽80歲。(圖/本報資料照)

詩人楊牧在13日因病過世,震驚文壇。楊牧的詩、散文評論、翻譯方面都十分傑出,對文壇影響很深。詩評奚密曾在楊牧紀錄片中表示,「我不會把他定義在臺灣文學範疇裡,而更傾向於定位在整個現代漢詩的歷史裡。就創作質和量來看,我個人認爲楊牧是現代漢詩史上最偉大、成就最高的詩人。」

楊牧的第一本詩集《水之湄》於1960年出版,當時筆名仍爲「葉珊」,在後記中曾經矢志自許,表明一生將永續探索、實驗,務求不拘泥於一種固定風格。而早期浪漫抒情文風,在改筆名爲「楊牧」之後,增添哲學辯證,也注入社會關照。

漢學家馬悅然就曾評論,楊牧創作風格「與時俱進,令人驚異」,也認爲楊牧的詩特色在於「語言縝密多姿句構隨機拆解,變化有致,而主詞省略行尾標點符號闕如平添耐人尋味的多義性」。

雅言出版社發行人作家顏擇雅則在臉書貼文中表示,楊牧的《葉珊散文集》是華語散文創作的一個高峰,「這本散文集證明少年強說愁,只要文辭富麗,絕對可以寫出一流散文。但模仿這本很容易變東施效顰,因爲構思意象能力沒人能跟楊牧比 。他一出手就那麼高,但難得的是,楊牧後來並沒有重複自己。」

楊牧在2000年獲得國家文藝獎時,曾在領獎感言中表示,想把漢字使它擺在一個最好的位置,來創造臺灣的文學,「但我在想的是創作『文學』,而不是『這個文學』或『那個文學』,因爲在創作、社會上討論文學時,應該要是更普世、普遍的。我是以這樣的信念在創作。」

楊牧也曾說過,很多中文字,現在好多人都不再用了,所以有些字需要下點功夫,去找到它應該被放置的位置,「有些字別人不用、自己不用,一千年、兩千年不用,就消失了。假如你要寫現代詩,要把這些中文拯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