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消息!這股一天暴漲224% 4天飆升537%!
(原標題:一個大消息!這股一天暴漲224%,4天飆升537%!)
中國基金報記者 李智
倒數日前的瘋狂!研祥智能近日接受私有化要約,股價4天暴漲537%。
此前,研祥智能獲大股東以高達64.8%的溢價提出要約收購,公司於近日接受該私有化要約,最後期限是11月9日(下週一)。若H股要約條件達成,研祥智能將於12月8日在香港聯交所自願私有化退市。
受消息影響,研祥智能今日暴漲223.84%,報收9.1港元,最新總市值爲110億港元,換手率5.08%。
研祥智能將自願私有化退市
對於研祥智能私有化一事要追溯至今年6月23日。此前,研祥智能發佈公告表示,工銀國際融資代要約人確認擬作出自願有條件現金收購要約,以收購全部已發行H股。每股H股要約爲現金1.50港元,較公司6月15日H股收市價0.91港元溢價約64.8%。
公告所指要約人即是公司控股股東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要約人由執行董事、最終控股股東、主席兼及創辦人陳志列與陳志列配偶王蓉分別持有70.5%及29.5%。
公告中顯示,完成H股要約後,要約人計劃繼續集團現時業務,不會對集團目前的業務營運作出任何重大變更。要約人亦不擬因H股要約而對集團的管理層或僱員作出任何重大變更。
在隨後的幾個月時間中私有化方案進展順利,9月15日,研祥智能私有化決議獲股東大會表決通過,反映出該私有化計劃獲大部份股東支持。但截至目前,私有化計劃方案還未成功,尚需要不低於90%的H股股東完成接納要約。
要約截至日僅剩2天
私有化計劃獲衆多股東認可
10月21日,研祥智能再次更新聯合公告,並表示要約的接納期限到期後,要約人若能達到至少90%的最低有效接納,公司的整個H股私有化計劃便告生效。欲通過接納要約套現的H股股東需抓緊時間辦理相關手續。
研祥智能私有化計劃得到衆多股東認可,截至10月19日當日下午4時,研祥智能大股東作爲要約人已接獲71.6%有效接納H股要約。同日,公司獲香港證監會同意延長H股要約的接納期限至2020年11月9日(下週一)。
研祥智能在公告中提示,欲接納H股要約的股東,若是實名登記股東,須立即填妥及簽署接納表格並郵寄到指定地址;若是非實名登記股東,如欲接納H股要約,須立即聯絡託管券商或銀行,明確給予接納H股要約的指示,進行相關手續。
另外,研祥智能的控股股東是H股要約人,擬以每股H股股份現金1.50港元作爲要約價,收購全部已發行H股,這次H股要約爲H股股東提供了套現良機。要約人計劃公司於H股私有化後將不再是公衆公司,不再受上市條例監管,過期未接納要約的股東所持有的股份亦將失去流通性,要出售就十分困難,股東很可能蒙受損失。
根據延長接納期限時間表,2020年11月9日(下週一)下午7時或之前,公司將會宣佈H股要約的接納結果。若H股要約條件達成,公司將在2020年11月18日(下週三)或之前,就截止期限前收到的H股要約接納寄發有關股款,並於2020年12月8日(下星期二)下午4時整於香港聯交所自願私有化退市。
研祥智能上半年由盈轉虧
股價9個交易日暴漲646%
公開資料顯示,研祥智能是中國最大的特種計算機研究、開發、製造、銷售和系統整合於一體的高科技企業。公司旗下的特種計算機主要產品已形成兩大系列、200多個型號,整體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部分產品技術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不過近年來,研祥智能的財務狀況卻不太理想,自2014年營收達到24億元之後,2015年與2016年營收連續兩年下降,同比分別下跌35.76%、17.46%。另外,2017年扣非後歸母淨利潤由盈轉虧,當年虧損2100萬元,同比大跌110%。雖然隨後兩年的經營能力有所好轉,但是今年上半年經營業績再次由盈轉虧。
今年8月份,研祥智能發佈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財務報告,中期業績盈轉虧。數據顯示,集團錄得未經審覈收入約人民幣4.03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約21.5%,主要原因爲計算機組件銷售減少所致。
報告期內,集團錄得未經審覈虧損約人民幣1630萬元(2019年盈利:約人民幣2010萬元),較去年同期下降約181.3%。下降主要原因是財務及銷售成本費用增加所致。基本每股虧損人民幣0.013元,不派息。
研祥智能長期低迷的股價或許是促使其退市的主要原因之一。據其股價表現,在2015年遭遇了一波大跌後,股價就沒有再超過6港元/股,並長期維持在2港元至4港元之間。
不過,在10月份相繼發佈退市自願公告及要約明細之後,股價開啓爆發之勢,10月23日至今,9個交易日該股股價已經累計暴漲646%。
今年退市港股還有這些
今年由於外部環境變化劇烈,退市企業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5日,年初至今在香港市場中以私有化及自願撤回上市地位方式,成功退市的企業多達18家,較去年同期增長超6成。其中包括凱普鬆國際、盈信控股、金衛醫療等,從行業來看範圍較爲廣闊,其中房地產、技術硬件與設備、公共事業均有2家企業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