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環境聚人才 用創新謀發展(現場評論・大灣區 大未來④)

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都有自己的“獨門功夫”,只要找準定位、揚長避短、加速創新,就能駛入轉型升級快車道,實現高質量發展

垃圾分揀機器人動作敏捷,作業效率高;戴上虛擬現實(VR)眼鏡,電腦屏幕上病人的骨骼影像就能從平面變爲立體,方便醫生據此制定手術方案;拖掃一體機器人不但會拖地,還能自動清洗拖布……在廣東東莞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新穎的機器人引人注目。這裡彙集了72家港澳青年創業企業,吸引風險投資接近10億元,成爲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的一個生動樣本

創新的關鍵在人才。東莞何以成爲港澳創新人才的心儀之地?幾名年輕創業者給出了答案:創新氛圍濃厚,有許多志同道合的創業夥伴;幫扶政策好,當地爲創業企業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務;供應鏈配套齊全短時間內就能走遍產品製造所需的所有配套企業。近年來,東莞緊緊扭住打造優質創新創業環境這個“牛鼻子”,培育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如今的粵港澳大灣區,這樣的創新人才高地快速構築起來,閃耀着創新的火花,涌動着生機活力

創新創業不僅需要創意和膽識,也要依託地方特色與產業優勢,腳踏實地、埋頭苦幹。東莞外貿外資企業雲集,幾十年來形成了完備的製造業產業鏈,被稱爲“製造之都”。這是東莞的歷史積澱,也是自身優勢所在。如今,面對數字化浪潮,東莞沒有拋下製造業的傳統優勢,而是藉助信息技術賦能傳統產業,加快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爲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佈局建設東部智能製造產業基地、新材料產業基地、銀瓶高端裝備產業基地、臨深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推動東莞製造向東莞智造轉型。以製造業爲主幹,依託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實現融合發展,創造出更多可能、激發了巨大動能

地區發展特別是產業轉型升級,還需立足自身特點和產業優勢,於守正創新中向前邁進。“創新之城”深圳依託人才資源和資金優勢,聚焦實業,大力推進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8類人才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佛山以智能家電、智能家居切入點,撬動整個製造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江門致力於將文化資源轉化爲發展資源……實踐證明,打開思路、找準路徑,用創新謀發展,有利於發揮比較優勢、釋放發展潛能。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都有自己的“獨門功夫”,只要找準定位、揚長避短、加速創新,就能駛入轉型升級快車道,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創新”是高頻詞改革開放以來,勇於創新、敢闖敢幹的精神種子早已在珠三角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結出豐碩果實。奮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攻堅克難、銳意創新,堅持走符合自身實際的創新發展之路,粵港澳大灣區必將書寫新的輝煌篇章

(作者爲本報經濟社會部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