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覆刻三個字 「日星鑄字行」的「百年孤寂」文化夢

▲「日星鑄字行」是全臺僅存的鑄字行。(圖/翻攝自「日星鑄字行」粉絲專頁

公民突擊隊楊寧芷報導

「日星鑄字行」是臺灣僅存的鑄字行,守護這個產業過程中,經歷不少挫折。第三代的張建暉表示,現在的復刻工作全靠爸爸張介冠獨力進行,一天最多隻有三個字的產量,「要想修復完成恐怕要再過100年」,所以想在明年重新實施「漢字復刻計劃」,並邀請書法老師幫志工們上課,希望能解決先前碰上的問題

日星位於臺北市太原路上,是目前全臺僅存且仍在營運的鑄字行。 6年前,張介冠曾推行「漢字復刻計劃」,透過網路召集志工協助修復字型,但現代人對字型與書法較沒有完整概念大家修出來的字型美感不一,實施3年計劃便宣告失敗。

▲修復字型的工作十分困難。(圖/資料照/Whereis足跡

張建暉表示,之前英國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教務長來訪時,談到國外中文印刷大多使用簡體字;爲了將漢字之美推廣到國際父親特地贈予一萬多個繁體鉛字讓他帶回校內保存。未來他有意將這項傳統技術傳承下去,但文字復刻有一定的難度,不是想接手就能接,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張介冠的父親張錫齡民國58年創立「日星鑄字行」,在60年代鑄字行的全盛時期,日星有30多名員工,一天至少賣2、3萬個鉛字;但到了70年代,隨着電腦與壓縮活版印刷的普及,活版印刷業出現危機;民國85年生意甚至掉到剩1%;從90年開始,其他間鑄字行便紛紛結束營業

▼張介冠決心守護鑄字產業。(圖/資料照/Whereis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