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2050年漁獲危機 水試所「完全養殖」花枝、軟絲

虎斑烏賊種魚。(圖/水試所提供)

記者徐珍翔臺北報導

預計2050年,海里將再也抓不到魚。」農委會水產試驗研究黃丁士表示,由於市場供不應求,加上民衆濫捕,再過30幾年,我國海中恐怕再無漁獲,因此,該所近兩年投入新臺幣200多萬元研發虎斑烏賊(花枝)及萊氏擬烏賊(軟絲)的「完全養殖技術因應,今(8)日宣佈將開放技轉,剩餘魚苗持續放流覆育,「今(2016)年我們打算再放10000只」。

黃丁士指出,由於市場需求日益增加,大自然供不應求,我國漁業天然資源正逐漸耗損,捕撈及養殖漁業比重已從40年前的9比1,演變爲目前的5比5,更慘的是,根據學界研究,再過30幾年,海中恐怕再無漁獲,「所以我們只能靠養殖了!」他說,該所已將花枝、軟絲的魚苗存活率從過去的1%提高至40%,且建立出「完全養殖技術」,無須再從大自然索取資源,在人工環境下已可自給自足,甚至有能力回饋多餘魚苗、放流海洋

談及箇中關鍵,黃丁士解釋,過去人工養殖花枝、軟絲這類「頭足類生物,有一大難題是,魚苗至少有20天只吃「活體生物」,而該所已發展出一套「馴養技術」,可讓魚苗只花10天就接受飼料,藉此降低生產成本,且同類自相殘殺狀況也大幅減少,讓魚苗存活率增加近40倍,「隨着供應量增加,我們預期,未來花枝產地價應可從目前的每公斤250元降到150元左右,市場價格也會因此受惠。」

「不過,這技術光是掌握在我們手中,受限於人力物力,恐怕還是無法大量生產。」黃丁士說,水試所將釋出該馴養技術,盼以「技轉」方式交到漁民手上費用在20萬元左右,將遠低於該所預計賣給國外的百萬元價格,「政府投入不少資源研發,未來漁民可因此營利,所以會希望採使用者付費的原則處理。」

▼人工育成的萊氏擬烏賊幼魚。(圖/水試所提供)

▼人工育成的虎斑烏賊。(圖/水試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