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野生還肥美 水試所漁電共生成功養殖馬糞海膽

水產試驗所東部漁業生物研究中心研發漁電共生養殖技術,縮短馬糞海膽生長期,8個月即可採收。(蕭嘉蕙攝)

水產試驗所東部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利用室內型魚塭養殖海膽,穩定供應水質、投餵食物。(蕭嘉蕙攝)

日本將海鼠腸、海膽、𫚭子列爲三大珍味,隨着臺灣海膽飲食風氣盛,生長於澎湖海域的馬糞海膽,因過度採捕面臨瀕危,水產試驗所東部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成功研發漁電共生養殖技術,飼育8個月即可採收,肥美度更勝野生海膽。

水試所東部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抽取表層海水引入室內養殖箱,箱底再放入塑膠籃,仿造海底珊瑚礁石環境,讓馬糞海膽可附着覓食生長,每籃空間以飼育10顆海膽爲佳,1噸海水容量的養殖箱則可飼養50顆。

水試所東部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謝易叡說明,因爲氣候變遷加上強降雨易導致室外水質惡化,所以採取室內型魚塭養殖,除了能躲避風災、降低污染外,亦能提供穩定的水溫及食源環境。

盛產於澎湖縣的白棘三列海膽,俗稱「馬糞海膽」,集香氣、口感於一身,深受饕客喜愛,近年隨着市場需求量增,野生海膽慘遭過度採捕,水試所東部漁業生物研究中心開發漁電共生養殖技術,透過室內魚塭加裝屋頂型太陽能板,營造海膽生長的陰暗環境,而產出的電力除供應養殖用電外,亦能賣電增加收益。

謝易叡提到,馬糞海膽在人工繁養殖環境下,享有充足食物、合適水溫等有利條件,因此生長速度快,約6至8個月即可採收,大小約直徑7至8公分,生殖腺發育也較野生海膽肥美飽滿。

海膽漁電共生繁養殖技術預計今年技術移轉民間,解決市場供需,後續將研究海膽與其他海洋生物共同養殖技術,創造海膽多元養殖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