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業拚升級 漁電共生找出路

臺南漁民黃國良與光電業者合作計劃南市七股區設置57公頃的漁電共生專區,涵蓋各類地面型光電設備養殖物種多樣化,目前已經通過環社檢核。(莊曜聰攝)

近年受氣候變遷及空氣污染等因素影響,養殖漁業面臨不小衝擊政府推動綠能政策,漁電共生成爲新選擇,養殖漁民與能源業者合作,在光電大棚下飼養魚蝦,藉種電收入讓傳統養殖業轉型,也讓魚塭土地有更好的利用,另外南市沿海地區有豐富候鳥生態,也有光電業者在保育團體協助下,規畫生態補償方式,以降低開發綠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綠能發電太陽能部分大致可分爲屋頂型及地面型兩種,比起屋頂型光電進展順利,後者卻有與民爭地、強碰生態熱點的疑慮,遭遇不少阻礙;南市北門區漁民黃國良與光電業者合作,計劃在七股打造漁電共生養殖示範區,佔地57公頃,光電設備包含浮臺立柱及他設計的「防疫型」3種,飼養蝨目魚白蝦文蛤烏魚等,還有龍膽石班龍蝦九孔等高經濟價值魚種,目前已通過環社檢核,最快今年就能動工

黃國良的蝨目魚養殖場獲得歐盟認證,是全臺第一張,他開發的漁產周邊加工產品,也拿下不少獎項肯定,很多人問他,既然相當穩定,爲什麼還要投入漁電共生,黃國良表示,是爲了替傳統養殖漁業升級

黃國良說,傳統養殖就是看天吃飯,近年因爲氣候及環境變異變得愈發不可控,漁民收入更不固定,漁電共生導入後,光電設備可抗風、雨及寒害,降低天災造成損害的程度,種電部分無論是租金或賣電所得,能讓漁民無後顧之憂,更能專心發展養殖本業

臺鹽綠能協助業者在南市沿海地區申請漁電共生專區,4個案子合計約500公頃,加上鄰近黑面琵鷺度冬棲地,雖不在生態敏感區內,爲求謹慎,臺鹽綠能在開發前,就進行生態資料蒐集及監測,也邀請生態、環境學者與團體參與。

臺鹽綠能總經理蘇坤煌指出,漁電共生的意義在於「養殖爲本、種電爲輔」,對土地及環境更要有負責任的態度生產與生態都要兼顧,計劃以長期認養方式來營造生態棲地,目前也相中七股頂山聚落一帶,正與保育團體尋求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