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養殖花枝「有剩」 今貢寮流放2.5萬尾覆育

▲虎斑烏賊種魚。(圖/水試所提供)

記者徐珍翔臺北報導

虎斑烏賊(俗稱花枝加工所製成的花枝丸,幾乎已是各大夜市基本盤,不過,近年受到漁獲壓力氣候變遷影響,不但年產量逐漸減少,相關產品價格更水漲船高。農委會費時2年研發出完全人工養殖技術,盼讓產地價格能減少4成左右,今(16)日則在新北市貢寮區卯澳灣放流2.5萬尾花枝苗、1萬粒花枝受精卵。

預計2050年,海里將再也抓不到魚。」農委會水產試驗研究黃丁士表示,由於市場供不應求,加上民衆濫捕,再過30幾年,我國海中恐怕再無漁獲,因此,該所近兩年投入新臺幣200多萬元研發虎斑烏賊(花枝)的人工「完全養殖」技術因應,除開放業者技轉外,也將剩餘魚苗持續放流覆育

黃丁士進一步指出,由於市場需求日益增加,大自然供不應求,才使得我國漁業天然資源逐漸耗損,捕撈及養殖漁業比重已從40年前的9比1,演變爲目前的5比5,更慘的是,根據學界研究,再過30幾年,海中恐怕再無漁獲,「所以我們只能靠養殖了。」

黃丁士解釋,過去人工養殖花枝、軟絲這類「頭足類生物,有一大難題是,魚苗至少有20天只吃「活體生物」,而該所已發展出一套「馴養技術」,可讓魚苗只花10天就接受飼料,藉此降低生產成本,且同類自相殘殺狀況也大幅減少,讓魚苗存活率增加近40倍。

也因爲該所建立出「完全養殖技術」,使得人工養殖花枝無須再從大自然索取資源,在人工環境下已可自給自足,魚苗存活率更從過去的1%提高至40%,甚至還有能力回饋多餘魚苗、放流海洋。黃丁士說:「隨着供應量增加,我們預期,未來花枝產地價應可從目前的每公斤250元降到150元左右,市場價格也會因此受惠。」

漁業署則透露,該署近2年其實已在貢寮區附近海域放流黑鯛黃鰭鯛、布氏鯧鰺、銀紋笛鯛、瓜子𫚭等近10萬尾高經濟魚種,此次與國內多位學者數次研商後,決定把新北市貢寮區卯澳灣作爲我國第一座栽培漁業示範區,並在今天放流2.5萬尾花枝苗、1萬粒花枝受精卵,後續也將研發適合當地海域棲地物種,持續規劃放流作業,盼使海洋資源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