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勇:五維度推進北京金融科技進一步發展
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殷勇近日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將從推動金融監管沙箱更加市場化、豐富參與主體、增強擴展彈性、完善監管規則、加強國際交流合作五個維度推進北京金融科技進一步發展。
在金融業服務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面,他強調,將從鼓勵商業銀行進一步提升對科創企業的貸款支持、優化科創企業股權融資環境、深化新三板改革等方面發力。
提升金融服務科創中心建設能力
科技創新中心是北京“四個中心”定位之一。在金融業促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面,殷勇介紹,金融業是北京市第一大支柱產業,也是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今年上半年,北京金融業增加值佔本地GDP比重超過21%。在服務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面,當前主要考慮包括:一是知識產權是科創企業能力的重要體現,要積極發展知識產權融資。二是鼓勵和支持科創企業更好地對接債券市場,鼓勵金融機構做好投貸聯動,並出臺政策鼓勵商業銀行進一步提升對科技企業的貸款支持。三是優化科創企業股權融資環境。這包括髮展好私募股權二級市場,進一步提升私募股權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天使基金的流動性;鼓勵長期投資,建立稅收與投資期限掛鉤的激勵機制;進一步推動新三板改革,將其打造爲服務中小企業的主陣地。
推動金融科技進一步發展
《深化北京市新一輪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建設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工作方案》《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對金融科技創新提出了具體要求。北京也在加快推進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科技創新中心。對此,殷勇稱,“金融+科技”是發展的大趨勢,北京在發展金融科技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具體而言,從金融資源看,北京是國家金融管理中心,是金融監管部門、重要金融基礎設施、主要金融機構總部及其科技部門的承載地。從科創企業供給看,北京是科技創新中心,北京每年研發投入佔本地GDP比重約爲6%,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倍,且擁有豐富的科技人才資源和獨角獸企業。從北京行政區劃看,西城區以金融業爲主打,海淀區以科技創新爲特色,在二者於北京西直門外大街交界處專門劃出一塊區域,打造國家級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範區。經過近兩年建設,北京金融科技取得長足進展。其中,大量中、外資企業入駐示範區,示範區核心區域的標誌性建築——新動力金融科技中心將於年底完工。在多家國際機構發佈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中,北京的金融科技指數排名全球第一。
殷勇表示,下一階段,北京將從五個維度推動金融科技進一步發展。一是推動監管沙箱入箱機制更加市場化,更具包容性,爲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的發展提供更多嘗試空間。二是推動監管沙箱的參與主體更加豐富、雙向。目前,參與主體以金融機構居多,今後要有更多科技企業參與進來,也要逐步引入外資機構。三是穩步增加監管沙箱的彈性,從最初的物理區域概念進一步擴展到服務空間範疇,增強試點項目的社會推廣能力。四是完善行業准入和監管規則,推動試點評估結果與監管制度完善更緊密地掛鉤。五是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治理尤其是國際規則的制定。
加強金融風險防範與化解
金融科技創新伴隨着一些不可預估的金融風險,北京各類金融機構聚集、金融交易體量巨大、金融創新活躍,給防風險帶來較大挑戰。對於金融風險防範與化解,殷勇說,金融與科技的結合如果是無序的,就會滋生很多風險。簡要來說,金融風險主要來自實體經濟領域、金融業自身以及違法違規的金融活動。
殷勇稱,北京金融風險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首都金融業影響力大,有不法分子通過在北京核心區域註冊公司欺騙廣大羣衆,從事違法違規的金融業務。二是持牌金融機構異地經營帶來風險。按照屬地監管原則,註冊地的監管部門“沒得管”,實際經營地的監管部門“沒法管”,容易造成監管套利和風險隱患。三是實體經濟困難向金融領域傳導的風險,特別是疫情對中小微企業造成較大沖擊,也給金融機構帶來風險壓力。四是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對小貸公司、融資擔保公司等“7+4”類金融機構履行監管職責,但履行監管職責時間不長,相關制度待健全,監管力量較爲薄弱,監管能力有待提升。
殷勇強調,在風險防範和化解方面,首先是加強金融監管協調。北京率先建立了地方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已運行兩年多。今年,按國務院金融委要求,北京建立了金融委辦公室地方協調機制,把二者有機融合起來,併發揮了積極作用。比如,把“7+4”金融機構審批權上收至金融監管協調機制。
其次,加強風險防範與處置。一方面,建立及早發現、打早打小、存量整治、應急處置和刑事打擊“五位一體”的風險應急處置機制,建立專場專班,負責風險化解處置和幫助金融消費者維護合法權益。另一方面,注重構建金融風險防範的長效機制。比如,對企業名稱和業務範圍中涉及金融方面的內容開展前置管理,加強企業網站註冊的監督管理,完善企業入駐的物業單位信息申報管理。同時,着力夯實金融機構履行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責任。
最後,實體經濟是金融業健康發展的根基,北京要繼續千方百計服務好實體經濟發展,爲金融業防風險打下堅實基礎。(費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