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就是要自制晶片 臺積電股東反而該高興?

專家指出,英特爾出人意料的堅持自行生產晶片臺積電反而可以鬆一口氣,不必砸錢建廠擠出更多產能。(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由於英特爾新執行長辛格((Pat Gelsinger)日前宣佈,在2023年前大部分晶片仍將自行生產,令投資大感意外。對此,美媒專欄作家指出,英特爾出人意料的堅持自行生產晶片,臺積電反而可以鬆一口氣,不必砸錢建廠擠出更多產能,因爲英特爾雖然是可靠的客戶,但需求卻不穩定。

美國財經媒體報導高燦鳴(Tim Culpan)專欄作家撰文表示,即將上任的執行長Gelsinger表明英特爾不會爲了節省建廠和營運成本而放棄晶片的生產業務,而全部委外生產。他甚至承諾要推動高階製程,「我們正在努力縮小與外部晶圓廠差距,並保持領先地位,我們對縮小差距並不感興趣,重要的是在製程技術方面恢復無人可質疑的地位。」

然而,臺積電今年規劃創紀錄280億美元資本支出,爲全球最先進技術備妥產能,而英特爾近年在製造技術上相對落後,不再堅持一手包辦設計和生產,也算是一個合理的決定。但英特爾選擇堅持下去,高燦鳴認爲,臺積電反而少了一個重擔,不必負起爲增加另一個大客戶而建立產能的責任

分析,從表面上看來,接到英特爾訂單,好像對臺積電有利,如果這些訂單可以在未來幾年內保持穩定的話,那麼從短期來看,這可能是正確的。因爲產能規劃和投資是長達數年的過程,一旦搞砸,代價將很昂貴,設廠和安裝設備後會有折舊費用,某些機臺可能一臺就要價1.5億美元,如果閒置等於在白白燒錢。

若要滿足英特爾的高階晶片的要求,臺積電需要大幅增加支出,才能替PC和伺服器創造產能,但這些在晶片產業佔了一大部分的產品市場需求仍然不穩定。

高燦鳴補充,臺積電因爲超微和輝達兩大客戶,已經在PC和伺服器業務擁有高度曝險,再加英特爾只會加深高峰低谷期間的差距,也就是賠錢。以英特爾歷史來看,可能無法成爲臺積電最可靠的客戶。

另一方面,臺積電接下英特爾更多的晶片外包業務,還會提高監管風險,因爲臺積電的實力已經吸引歐洲監管機構關切,擔心臺積電的主導地位會引發反托辣斯風險,萬一英特爾退出製造業務,將訂單轉給臺積電,可能會升高壟斷的風險。

最後,高燦鳴強調,Gelsinger制定的戰略,可能更符合臺積電的最大利益,臺積電晶圓廠可能獲得更多訂單,但不必爲了滿足先進製程,而承受提高支出、數十億美元的負擔。英特爾的投資人或許對此晶片生產策略失望,但臺積電的投資人應該對此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