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是少年》:青春視角解碼時代家國精氣神
電影《永遠是少年》5月15日全國正式上映,影片講述了100年前,馮健行、文婷等五個青年學生,在時代潮流變革和曲折的革命道路中,堅守使命初心、忠於信仰的故事。他們的故事,不僅照亮了百餘年前青年道路,也啓迪當下青年,爲國家作爲、爲民族擔當。
波瀾壯闊的中國共產黨黨史中,有無數動人心魄的故事與不可不說的人物。《永遠是少年》以小人物彰顯大情懷,開啓青春題材主旋律電影創作新方向。
創作上,該片類型定位清晰,切入視角獨特,巧妙地以幾名爲革命犧牲的無名烈士爲切入口講述信仰的故事,以小見大,又有宏大敘事的主題表達。創作上能夠遵循類型化創作,紅色主旋律、青春勵志的類型化故事較爲突出,通過五位普通的年輕人的視角切入,展現了建黨初期無數追隨黨組織的年輕人在國家民族危亡之際的選擇,並以此爲信仰,堅定不移,面對時代局勢的紛亂複雜,反動派鎮壓的殘酷血腥,革命道路的曲折,仍然堅守初心。人物命運感人至深,情感濃烈飽滿,主題渲染突出,在衆多同題材同類型獻禮電影中較爲突出,有一定獨特性。
正如導演馮小寧所言,本片要向青年觀衆講一個充滿傳奇的青春故事,那個時代的學子對信仰的癡迷,對諾言的忠守,那種熾熱的愛戀卻含忍於心,那種青春的盪漾與熱血的沸騰,那種成長期的任性和血與火之中的成長。
“真實感是我們與觀衆建立信任的首要因素,我們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做到絲絲精準。”馮小寧表示,本片參考的是中國電影史經典影片的藝術風格,即《大浪淘沙》的故事模式和《燎原》的電影質感與震撼力,要從一羣同學少年短暫而輝煌的青春生命中,探求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一百年前,他們爲什麼拋棄富有的生活,甘願走上充滿艱險和死亡的道路,是什麼信念讓他們如此堅持?
作爲一部青春題材主旋律電影,《永遠是少年》塑造的學生形象立體飽滿,羣像多元豐富。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影片中,幾位學生下煤礦深井、辦礦工夜校,幫助礦工維權,組織學生遊行抗爭的細節,這樣的情形也正是百年前無數仁人志士救亡救國探索的生動寫照。
也正因爲被電影深深吸引,影片中原型人物的覺醒,感召着當代青年。跟隨影片中“覺醒”的主題——無論是馮健行的青山有幸埋忠骨的革命氣節,還是文婷堅守永不叛黨信念直面生死的悲壯,無不讓人潸然淚下。一些網友稱,自己也沉浸在了“那段讓人熱血沸騰的革命創業史”中。
回望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以青春之我,爲國家獨立、民族解放而浴血奮戰、前赴後繼。抗日民族女英雄趙一曼犧牲時是31歲,夏明翰英勇就義時年僅28歲,革命烈士邱少雲犧牲時只有26歲,還有22歲的雷鋒、21歲的黃繼光、20歲的李向羣、15歲的劉胡蘭……一串令人震撼的數字,不僅僅代表着年齡的大小,而是彰顯着,在革命年代青年英雄爲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衝鋒陷陣、拋灑熱血的悲壯事蹟。
如今的中國,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如今的新青年同樣面對着時代風雲、家國重任、個人道路的重大選擇。
未來,廣大青年要肩負歷史使命,堅定前進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人民一道,努力成爲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讓青春在爲祖國、爲民族、爲人民、爲人類的不懈奮鬥中綻放絢麗之花,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