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影嘸?年薪96萬勝過9成上班族 薪情平臺資料恐失準

上班族示意圖。(圖/視覺中國CFP)記者林昱均/臺北報導

行政院主計處去(2017)年3月推出薪情平臺主計長朱澤民表示,希望給民衆在選擇職業時有薪資上的參考資料。不過,薪情平臺數據中,不少網友發現只要年薪超過96萬元,就等於勝過臺灣90%的上班族。然而,該平臺數據多爲每月抽樣調查1萬家企業稅務資料推估,若考慮到各項房地產與股市基金投資公司短報薪資或公司採用津貼代替薪資等,以及樣本數太少的因素,都可能嚴重影響該數據的平均值

主計處從2017年起委託外部廠商花了83萬及後續每月營運費用做出薪情平臺,不過後續使用的人數不多,民進黨立委江永昌也質疑該平臺每日僅有257人瀏覽,恐怕又是花費公帑蚊子平臺,江永昌也建議,主計處若想要做好,應該是要添加給民衆的交流天地,但後續未有下文

另外,薪情平臺的數據也讓人瞠目結舌,若以每月經常性薪資(不包含獎金加班費等)37,000元就等於勝過全臺灣60%以上的上班族;另外,若每月總薪資(包含獎金或加班費等)只要超過40,600元,也會勝過全臺灣50%以上的上班族。

事實上,主計處數據主要來自各公司所呈報的稅務資料推估,以記者實地訪查經驗,不少中南部或是新北市企業,都會以津貼來降低應稅薪資,或甚至爲了躲避勞健保等級間距,刻意少報,不具名的新北市工廠作業員就表示:「薪水實領39,000元,不過要繳稅時發現去年公司只報22,000元,所以今年5月低於門檻就不用繳稅。」

另外,薪情平臺所評估的數據爲「全體受僱員工」,因此不僅只有一般上班族,也包括本國籍外國籍之全時員工及部分工時員工,等於是全臺灣所有的臨時工也涵蓋在內。目前全臺灣至少80.5萬的派遣員工(臨時工),主計處資料也顯示,這些派遣、臨時人員,有75.2%的人有數個月領不到22,000元,甚至有28%者薪資在10,000元以下。總體而言,薪情平臺數據在樣本數的參考上本身就未必符合勞動環境現況,加上又把派遣員工與正式員工合併計算,因此其薪資間距也差異甚大。▼不少派遣工月領不到22K。(圖/記者張一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