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北海道各海峽相望 靜謐的青森之旅

對自古以來就被視作偏遠荒蠻之地的青森而言,現代化的滾滾車輪並沒有在這裡留下太多的廟宇樓閣、庭園廣廈。質樸的津輕人民引以爲豪的,是自己親手採摘下的蘋果,親身捕撈上的金槍魚,親自繪製出的津輕塗漆器,和徒手拉載的睡魔巡遊花車。

若你和我一樣,也對北方森林有着偏執的熱愛,那麼“青森”二字一旦入了腦海,就再難忘懷。

太宰治出生於青森縣北津輕郡。這本《津輕》記錄了這位傳奇作家35歲時的一場故鄉巡禮。

1.

從上海至青森,飛行總時長僅僅四小時左右。雖然需要在東京或大阪轉機,但不到半天時間裡便能由繁華都市縱身躍入山毛櫸原始森林,還是讓人有種不真實感。

全日空直飛大阪伊丹至青森空港這一程的,是龐巴迪的渦槳式支線飛機,乘客中西裝筆挺皮鞋鋥亮的出差人士佔了多數,剩下的幾乎全是日本國內遊客和拖家帶口的返鄉者。

從舷窗向外望去,一路上能看到的,除了難得一睹的高速轉動的螺旋槳外,就是本州島綿延的西海岸了。距離青森縣境距離尚遠時,已能遠遠望見雲霧繚繞的縣內最高峰巖木山。然而,今夏日本的高溫卻讓“津輕富士”山頭常年可見的積雪蕩然無存。想必津輕平原上的果農在勞作之餘習慣性舉目遠眺時,也會發出遺憾的哀嘆吧。

第一次坐小飛機的我,對於降落的過程絲毫沒有心理準備,自然難免一番心驚肉跳。如果選擇直飛東京的話,不妨考慮購入JR東日本發行的東北地區通票,搭乘新幹線前往青森。抵達時間並不會晚多少,舒適程度可就高很多了。

2.

青森機場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真小。

跟400年前就作爲城下町繁榮起來的弘前相比,青森市直到19世紀末才成爲縣廳所在地,在此之前一直只是個漁港小鎮而已。

但不要小瞧了青森市,耀眼奪目的衆多地標統統聚集在了與JR青森站僅一步之遙的港灣地區。紅色鐵屋睡魔之家、造型酷似大寫字母A的觀光物產館、有着鋸齒狀屋頂的A-FACTORY、永久停泊在青森港口的八甲田丸,以及橫跨整個陸奧灣的巨大斜拉橋,都在這裡相映成趣。這樣的景觀組合顯然經過了精心設計,能夠在偏遠的小城見到這樣現代化而毫不違和的設計,實在令人驚喜。

在現代化的背後,港灣地區仍保有一絲北方的寧靜。漫步在傍晚的海岸邊,能看到不止一名年輕人將自行車倚靠在欄杆上,或坐或立,迎着涼爽的海風面朝陸奧灣癡癡地出神。逐漸變暗的海面盡頭,不知有幾艘晚歸的漁船。

傍晚時分的青森港灣,最左側的紅色建築是展示特色民俗睡魔祭的睡魔之家,燈火通明的是特產商店A-FACTORY,停泊在港口的是作爲青函鐵路輪渡紀念博物館的八甲田丸。

3.

如果不是對奈良美智和棟方誌功感興趣的美術館愛好者,青森市實際上只需安排半天時間即可,真正算得上打卡點的也只有睡魔之家而已。

青森縣內各地區的睡魔祭在細節上略有不同,但核心元素大同小異。去時已是8月中旬,館內展示的各色人物燈籠花車,應該都是在月初的睡魔祭上剛剛出去巡遊過青森市大小街道後返回的,因此身上彷彿都還沾染着人間的氣息,在館內的竹笛和太鼓聲中猶有蠢蠢欲動之態。在這個昏暗的紅色鐵屋裡熬過一年的寂寞,它們將重見光明,迎來又一個夏日的狂歡。

睡魔祭巡遊過的人形燈籠花車

4.

從青森市出發向南,大約一小時後就能駛入起伏的羣山。先是行經八甲田山麓,然後順着奧入溪流繼續前行,最後到達十和田湖岸邊。

由JR巴士東北公司運營的觀光巴士,將這三處名勝與沿線多個溫泉鄉統統連結了起來,一張兩日內有效的“青森·八戶·十和田湖自由乘車券”,就可隨心選擇在何處下車、停留、宿泊、折返。

若是在秋天來到這裡,遠至羣山、近至溪畔,都會被染成兩種顏色——金色的山毛櫸葉和火紅的楓葉。彼時,日本各地甚至海外狩紅葉的遊人都會紛至沓來,讓清冷的北方秋日變得極爲熱鬧。

但此刻,無論是站在八甲田山頂纜車站旁,還是身處奧入瀨溪流邊的遊步道中,都會感覺自己被青之森重重包圍。這樣想來,略有些單調的夏日景緻反而最能體現“青森”這二字的本色。

從八甲田山頂纜車站旁的觀景臺向西眺望,畫面中部高聳入雲的即爲縣內最高峰巖木山。

實際上,八甲田、十和田、奧入瀨的美景都要歸功於這一地區曾經的火山活動。

八甲田山本就是青森市以南連綿的火山羣的總稱。得益於火山噴發後的獨特環境,山上形成了衆多的高山溼原,在此生長的不少植物於他處難得一見。

十和田湖是日本第十二大湖,深度更是位列第三。但坐上觀光遊船的你恐怕想不到,它其實是由十和田火山噴發後形成的火山湖。如今平靜的湖面下,曾經是暗藏洶涌地焰的火山口。

奧入瀨溪流則是十和田湖唯一流出的奧入瀨川自子之口(子ノ口)始,至燒山(焼山)終,長達14公里的源流部分,沿溪散佈着諸多瀑布與急流。說是十步一景也不爲過。

因爲臨時起意把拉桿箱寄存在了青森市的酒店,這兩天裡可以輕裝簡行。所以,本不在計劃內的八甲田山纜車和山頂溼原徒步也順利成行。但說來好笑,由於額外的行程佔用了不少時間,等我在原計劃中的“子ノ口”下車準備開始奧入瀨溪流之行時,已是下午兩點。只好在溪邊遊步道上一路疾行,連偶爾駐足留影都變得分秒必爭。但就算急趕慢趕,也不得不提前在“雲井の流れ”就離開遊步道,等待觀光巴士駛來。而原計劃的步行終點“石ケ戸”,還遠在四公里之外。飽覽前半段的一衆飛瀑,卻這麼錯過了後半段的諸多急流。一得一失,幸而從未奢望過旅途中好處佔盡不留遺憾。

奧入瀨溪流

5.

青森縣歷來是日本著名的溫泉勝地,而八甲田·十和田這一地區的宿泊選擇更是衆多。星野集團旗下的奧入瀨溪流酒店,以男女混浴千人風呂著稱的酸湯溫泉,以及擁有八百多年曆史的蔦溫泉,都聚集在JR觀光巴士的路線圖上。最終選擇了蔦溫泉,是因爲好奇這樣一座被山毛櫸原生林所環抱的古老旅館,究竟是什麼模樣。

與大多數擁有古老街道和衆多旅館的溫泉鄉不同,這裡的泉眼由蔦溫泉旅館獨佔,而巴士一路駛來經過的其他幾處溫泉也同樣如此,就好像是八甲田山茫茫林海之中的幾座島嶼。

不得不承認,我低估了旅館背後這片原生林和點綴其間的蔦七沼的規模。本以爲只是幾處小景,完全沒想到這小小一座溫泉旅館居然坐擁如此完整的原生自然景觀。早起漫步,林間鳥鳴不絕於耳,晨曦下的湖沼也煞是好看,竟不遜色於昨日所見奧入瀨溪流之景。更難得的是步道之上幾乎很少見到旅館住客的身影,倒是一路屢屢與四五個推着建築材料前來修繕步道的工人擦肩而過。

深藏在八甲田羣山密林中的一塊碧玉,就這樣繼續保持本來的樣子吧,挺好。

蔦溫泉旅館背後森林中的蔦七沼之一。

6.

接下去的一程究竟選擇哪裡,選項有許多。淺蟲溫泉的露天風呂、恐山的極樂與地獄、五所川原的風鈴列車和太宰治故居,都是極具特色的青森縣內名勝。但最終,對“津輕富士”的嚮往還是佔了上風,讓我選擇了幾乎沒有中國遊客踏足的巖木山登山道。

作爲青森縣內最高峰,海拔1625米的休眠火山岩木山,自古以來都是山嶽信仰的崇拜對象。山腳下的巖木山神社更是創建於1200多年前,雖歷經兩次火災,但經歷代津輕藩主修造,目前的主體建築已在風雪中屹立400年之久。每年舊曆八月初一前後,當地都會舉行浩浩蕩蕩的巖木山參詣活動,以祈求五穀豐穰、家內安全。

巖木山麓散落着多個溫泉鄉,共有五條始於不同方向的登山道直達山頂,攀爬難度也因路況和坡度不一而各不相同。自弘前站前廣場搭乘弘南巴士枯木平線可抵達嶽溫泉鄉,以此地爲起點的嶽登山道也是難度最低的一條,初心者的最佳嘗試。

即便是難度最低的初級路線,即便帶上了一對Z字摺疊登山杖,還在裸露皮膚表面噴上了高濃度避蚊胺,這條登山野道對於欠缺戶外經驗的都市人來說依然算不得輕鬆。

不知從何下口卻又不願放棄的蚊蟲每時每刻都在耳邊盤旋,直至攀爬到了海拔較高、植被稀疏的乾燥路段它們才悄然離場。小徑中央被積雪化水沖刷出的溝渠坑坑窪窪,巨木伸展開的樹根時不時浮上地面,讓每一次落腳都必須小心翼翼。在地面狀況特別差,或者坡度極陡的路段出現的木階,時刻提醒着出行者們,其他幾條登山道的難度將會遠超此處。而山腳下告示板上也張貼了最近在百澤登山道上有農婦被熊襲擊以及中年男性登山者失蹤的兩則告示,清清楚楚地展現着山嶽和自然的真實面貌。

合目”是日本的登山用語。日本將許多作爲山嶽信仰崇拜對象的名山,從山腳至山頂分爲十級。山腳的登山道入口爲一合目,山頂的登山道終點爲十合目。合目也並不是簡單按照高度劃分,會將登山道的難易度、攀爬時間甚至休憩時間也考慮進去。

嶽登山道始於山腳下的嶽溫泉鄉,終於巖木山八合目。八合目處建有停車場,巖木山Skyline專線巴士就由嶽溫泉鄉駛出,沿着蜿蜒的盤山公路最終到達這裡並折返。因此當褲腳和鞋面沾滿污泥的登山者在歷經四五個小時的攀爬,拖着沉重的雙腿終於來到八合目之時,大多數只爲一覽山頂景色的遊人正走下巴士,準備乘坐八合目往九合目的纜車,然後爲登頂而努力。

舉着登山杖在八合目的標高牌下興奮地揮動了一會兒,漸漸意識到自己的體力並不足以再應付一段不算容易的路途,最後還是悻悻然選擇了放棄登頂巖木山。

沒登頂並不怎麼影響這一段記憶的成色。津輕富士,也算是讓全身每塊肌肉都來過一次了。

巖木山九合目處,遠處便是海拔1625米的山頂。

7.

據說,當地人的傳統,是在結束艱苦的登山旅程之後,在山腳下的溫泉鄉泡湯舒緩身心的疲憊。

這裡與前一個宿泊地蔦溫泉有太多不同。整個嶽溫泉鄉聚集了許多家旅館,卻沒有古樸的街道和如織的遊人,整片區域似乎只爲單純的宿泊和風呂而造。不知是否因爲在淡季,到了晚上只有兩三間旅館亮着燈,一旁的民宅中,搖着扇子看電視的老婆婆也絲毫沒有察覺窗外好奇的目光。整個嶽溫泉鄉公共區域的夜間照明僅僅依靠中心廣場處的寥寥幾盞路燈,沿着公路稍微向外走幾步,就會走進只能聽到山澗流水的黑暗之中。這時如果擡頭向巖木山的方向望去,也只能憑記憶想象夜幕背後的巍峨山嶽。

夜不閉戶的小島旅館本身也很神奇,不同於擁有悠久歷史傳統的蔦溫泉旅館,小島旅館屬於家庭旅店的類型,生意也略顯冷清。入住時前來招呼的男子身材瘦高、英語較好,但在招呼完後就消失不見,似乎另有他事,只是臨時來幫把手。入住後,前來講解事項的另一位男子一眼便能看出是之前那位的兄弟,身材卻要壯實許多,講解完後滿頭是汗,原以爲是英語太差溝通吃力的緣故,沒想到在入住的兩天裡每次遇見這位老兄時,他都滿頭是汗。以至於偶然間在旅館過道的陳列櫥窗裡看到一個圖騰似的山豬頭像時,暗自揣摩這位老兄莫不是道行不足,法力太淺,維持人形過於艱難纔會大汗淋漓。

由於位於火山腳下,這裡的溫泉也散發出濃濃的硫磺味。因爲住店客人寥寥無幾,所以在日歸客人離開後,繼續泡着男湯的除了我,只剩下了當天中午穿着皮衣騎着機車前來的幾名日本大叔在池子裡談天說地了。

離店時,沉默寡言的瘦高老兄居然又出現在了門口。臨行前問他,旅館玄關處身着小褂提着酒壺的小獸是什麼,他神秘地一笑:Tanuki(即日語中的狸)。

呵,經營旅館的這一家子究竟是何方精怪喲。

8.

弘前市應該是這趟行程中人文景點最多的一站了。除了名滿天下的蘋果之城的稱號外,弘前也是深受日本人歡迎的賞櫻地。每年的櫻花季,整個弘前城公園都會被慕名而來的遊人塞得滿滿當當,雲霧般的櫻花之海也將天守閣團團包圍。

本以爲錯峰前來能避開人流,沒想到兇惡的20號颱風西馬侖幾乎把街上的遊人統統趕跑。

氣勢洶洶的西馬侖不負野牛之名,在德島縣和兵庫縣先後兩次登陸後,又跑到了東北地區以西的日本海上興風作浪。在弘前市內仲町地區造訪舊時商人和武士宅邸時就開始下起了小雨,待行至展示弘前特色扇形燈籠的睡魔村中,雨勢漸大。當我進入弘前城公園,幾乎只能見到幾個零星的遊客,撐着各城門口出借的透明雨傘。

但大雨不但把城公園中的綠意襯得更加層次分明,就連套票中鄰近的藤田紀念庭園都因這場雨更顯出了一番自然天成的韻味來。

作爲佔地面積超過兩萬平方米的巨大私家庭園,它被劃分爲高臺和低地兩部分,兩處的設計風格截然不同。十三米的高低落差使得低地部完全隱藏在懸崖之下,走下崖邊石階的遊人自會生出別有洞天的奇妙感覺。而低地部池泉迴游式的結構,在這場雨中也將幾處賞景點的設計凸顯了出來。無論是面對池中小島的茶屋,還是在另一側斜對赤橋的小亭,都是避雨遊人自然而然會來到的所在。

本以爲弘前市的精華會是城公園和禪林街,卻沒想到這裡還藏着如此巨大而設計理念獨特的庭園,也算是狂風暴雨中的一個驚喜了。

藤田紀念庭園中的赤橋。

9.

白神十二湖放在行程的最後一站,也是經過一番猶豫的。雖然要冒着在看了那麼多天的蒼翠山林後產生審美疲勞的風險,但稀少的列車班次使得頭尾兩個半天幾乎安排不了其他行程,讓我不得不做出這樣的計劃。

白神山地橫跨青森、秋田兩縣地界,是日本最早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地區。這片廣袤的山嶽最珍貴之處在於,它擁有世界最大的山毛櫸原生林以及林間棲息的諸多珍稀物種。白神山地大多數區域都不對遊人開放,但在邊緣地帶,還是有着數條從四面八方向腹地深入的遊覽路線。與西目屋村的暗門瀑布和鯵澤町的小白神山地遊步道相比,位於日本西海岸的十二湖地區顯然更加有名一些。

前往十二湖,大多數遊人都會選擇搭乘觀光列車Resort白神號。這趟列車沿着五能線往返於青森市與秋田市之間,每天上行和下行都各只有三班。由於全車指定席,且五能線一側爲羣山一側爲海岸,因此想要舒舒服服一賞海景的遊客需要提前幾日就訂好往返的車票。如果人數多,還可以選擇包廂,不僅寬敞舒適,部分車次的包廂座位還可翻下形成一個榻榻米隔間,顯然是爲了全家出行考慮的設置。

待列車行駛至五所川原站和鯵澤站區間內,還有當地的津輕三味線藝人上車進行現場演奏,長於獨奏、音色偏豪邁的津輕三味線暗合津輕人的性格,驟然間快速彈奏的裂帛之聲不絕於耳,伴着車輪撞擊軌縫的聲響在廣播中傳遍四節車廂。

Resort白神號的三組列車之橅號和青池號,分別代表了山毛櫸林的深綠色和青池的亮藍色。另一組列車黑啄木鳥號,其頭頂紅色的造型與棲息在白神山地的黑啄木鳥如出一轍。

山海之間的十二湖天氣變幻莫測。早上從青森市出發時尚還晴空萬里,午後到達JR十二湖站坐上旅館接駁巴士後已是陰雲密佈,就連遠處的海面也跟着翻涌了起來。

原本打算從十二湖腹地的登山道入口往大崩甚至崩山行進的,在這隨時都會落下雨來的天氣裡,自然只能打消再爬一次山的念頭了。但這樣一來,本打算隨便走走的十二湖地區,也就擴充成了一次兩日的散策

對於大多數僅停留一日的休閒遊客來說,自JR十二湖站下車後,便可乘坐弘南巴士十二湖線直達位於十二湖腹地的奧十二湖駐車場,沿着散策地圖上畫出的經典小環線,一覽最精華的青池和沸壺之池,穿過一片山毛櫸自然林,到十二湖庵茶屋喝一杯抹茶,在森之物產館採購一些白神山地特產,之後便原路乘車返回,總耗時不過一小時之久。

但對於有充裕時間的人來說,十二湖值得好好走一走。

從宿泊地Awone白神十二湖的小木屋出發,沿着山間公路行走,將會先後經過王池、越口之池、中之池、落口之池等大小不一的湖泊。由於天色陰沉,湖水也顯得十分黯淡,但如若離開公路,由小徑下到湖邊,眼前伸手可觸的湖水和背後的山林瞬間變得靈動和親近了許多。可以想見,巴士上的匆匆一瞥自然無法獲得如此奇異的體驗。

路過十二湖庵,到達落口之池後便可拐進小道,踩在覆蓋着厚厚一層鬆軟落葉的土階上,腳底能夠感覺到十足的彈性和積蓄着的雨水。沿着小道走,便可先後到達沸壺之池和青池。

沸壺之池

青池

從青池旁偏離經典小環線,可以拐向通往南部地區人跡罕至湖泊的方向。如果說小環線的道路還有些許人工開鑿的痕跡,南部的小道則完全是靠着雙腳在山毛櫸原始林中穿行。參天巨木的廕庇之下,五花八門的各色蕨類和山野草幾乎把小徑都蓋住。有時不看地圖憑着感覺拐進一條貌似是岔路的小道,最後往往走到某棵倒下的巨木前。巨木橫在腳前,長滿青苔,前路已被密集的地被植物完全佔領,不知是否是多年之前早已荒廢的小道。

這裡的幾個湖泊甚至都很難找到標記名稱的牌子,只能憑藉位置在紙質地圖上找到。偶爾有野鴨羣從湖面上游弋而過,在身後留下幾條長長的水紋。

金山之池

10.

此行自上海出發之日便遭遇18號颱風迎面直擊,導致航班誤點五小時。在弘前市內,又險些被20號颱風帶來的暴雨澆得溼透,所幸五能線在一度停運幾小時後終又恢復正常運行,沒有影響到第二天的白神十二湖之行。

自大阪飛回國,正暗自慶幸旅途還算順利之時,卻在一週後接連聽聞21號颱風橫掃日本、大阪關西機場成孤島,以及北海道發生6.9級地震的消息。

不平靜的夏天啊,但願這一片青之森能夠永遠保持質樸的津輕人民記憶中家鄉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