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伯倫的故鄉 探訪黎巴嫩的神秘山谷

神聖山谷

Qadisha Valley是黎巴嫩中部的山谷,也被稱爲聖谷歷史上,黎巴嫩與基督教親緣深厚,南部古城西頓和提爾(《聖經》稱爲推羅)是耶穌曾經講道的地方。而基督教歷史上最早的一批修道院便藏身於聖谷,爲許多遭受羅馬人和阿拉伯人迫害的基督徒和修道士提供了庇護。直至今天,修士修女們依然棲身於這些修道院中,一如千年以前,聖谷也因此成爲世界文化遺產。

懸崖上的隱修院

遊覽聖谷,只有一條徒步路線,很成熟也很簡單。遊客根據自己的體力和時間,選擇不同入口進山則可,大多數人都選擇坐車至Hawqa進入山谷,花四五個小時往回走到Deir MarAlichaa,再搭車回去。

這也是一條冥思之路,全黎巴嫩天主教徒大約都會來此朝聖。這裡有黎巴嫩目前僅存的隱修院,離Hawqa不遠處就有一所。

過去修士們隱居在此當然是圖清淨,而如今本國遊客多會去拜訪隱修院,讓人好奇“隱修”是否還像那麼回事。

從Hawqa出發,沿石徑向下便能找到一座始建於13世紀的隱修院。20年多前,哥倫比亞神甫Dario來此定居。隱修院鑿山爲室,擁有兩間小禮拜室,一間書房與一間臥室,以及一座小小的花園。70歲的隱修士烹煮灑掃都自己來,每天花14個小時讀經禱告,只在下午兩點吃一頓飯。

我去的這一天,他的訪客似乎有些多,“我並不總有這麼多客人,”他大笑着說,顯然非常享受人們的拜訪,這是有理由的,在小小的中庭裡,他與遠道而來的許多黎巴嫩信徒比肩而坐。一對夫婦拿出了一個生日蛋糕蠟燭,大家歡呼起來。原來兩天後是隱修士的生日,這些遊客專程從黎巴嫩南部趕來爲他做壽

蠟燭點燃後,遠客們簇擁着他,唱一首生日歌。Dario 神甫吹滅蠟燭,抱歉說他不吃蛋糕,於是在場的每個人都有口福,分到一塊黎巴嫩主婦親手製作的蛋糕。

後來回想,我總覺得這場景太過古典,彷彿幾百年前中國小說裡描寫的場景:紅塵俗客偶爾探訪隱居高人於林泉之下,並與他們維持遼遠而細膩的君子之誼

老修士與他的追隨者們

在這座隱修院遇上的Jinane 姐妹告訴我,如果你願意,可事先與修士聯繫,來這裡體驗48小時隱修生活。她來自黎巴嫩南部的小鎮,與小鎮醫院的護工一同朝聖,目的地是谷中的Lady of Dimane 女修道院,這座修道院與她家鄉的那座有合作關係,每年都接受來參加夏季課程的修女。我們一道走在長滿荊棘與橄欖樹的山谷中,她一路採摘路邊的雛菊,用來獻給修道院,一面指給我看山間的石窟,那裡也曾是修士隱居的地方,有些像中國苦行僧居住的山洞。

一起到達Lady of Dimane 修道院的時候正值午間彌撒,小小的教堂已坐滿了遊客,讚美詩的歌聲委婉動聽。他們當然也是信徒,許多人跋山涉水前來就爲了一場彌撒。而在另一座歷史悠久的男修道院裡,我偶爾瞥見一位年輕神父獨自走進禮拜堂,跪在耶穌像前獨自熱切禱告了許久,禱告結束後,他流着淚吻了耶穌的雙手,低頭離開。

我以爲他是本地修士,“不,”他在禮拜堂外回答我說,“我是遊客,來自黎巴嫩山。”

走到谷底,便看見一條山澗流出,我探腳試了試,馬上縮回來——水涼透骨。不過黎巴嫩的男孩們可不管這些,他們掏出口袋裡的手機和錢包,仰面朝天,倒向溪水,引來女伴們陣陣尖叫。沒什麼比這場景更配紀伯倫的這首詩了:你們的黎巴嫩是解不開的政治死結,我的黎巴嫩是巍峨高聳、直插藍天的山嶽;你們的黎巴嫩是形形色色的教派和政黨,我的黎巴嫩是攀登岩石、追逐溪流、在廣場遊戲的少年。

紀伯倫小鎮

從Deir Mar Alichaa,我坐車回了Bcharre。遊客們都愛去Bcharre 小鎮,倒不僅僅因爲它是聖谷的入口,更重要的原因是,這裡是紀伯倫的家鄉和埋骨之地。紀伯倫死後,他的姐姐Mariana 實現了他生前的心願,將小鎮外山上一處始建於七世紀的隱修院買下,他的棺木安放在山下的石室裡,後來便建起了博物館,收藏了440 件珍貴的紀伯倫畫作原稿。他的墓前有一處馨香玫瑰園,在那裡可以眺望整個小鎮,遠處連綿的山谷,山谷中教堂的尖頂,都沐浴在夕陽餘暉中。

紀伯倫墓前的玫瑰園

小鎮不大,只有一條主路連接民居與商鋪,全部走完大約只需半小時,每個人都是天主教徒,每個人都認識彼此。由於沒有任何宗教衝突,所以長達十幾年的內戰之火併沒有燒來,令小鎮成了世外桃源,鎮上上百年的房子比比皆是。我曾爲找酒店,撞進一座百多年的民居,受到主人老夫婦出乎意料的款待。

這棟小樓是男主人的爺爺建造的,他是個出色的設計師與木工,設計了所有門窗和建築,既堅固又漂亮,二樓甚至還有座帶噴泉的小露臺。花白頭髮的男主人囑咐漂亮的馬達加斯加女僕爲我們泡茶後,便搭了個梯子,帶我們爬上閣樓,他要讓我們見識這棟房子“最美的地方”。

房間完全是舊時陳設,乾淨整潔

閣樓極小,除了一張行軍牀外容不下其他東西,從敞開的落地窗可走上外面的露臺,對面就是幽深的山谷,黃昏時霧氣迷,夕陽閃爍不定,荒涼而壯麗的山谷中錯落的是黎巴嫩用石塊建造的傳統樣式房屋,淺黃色的石塊牆壁和紅色尖屋頂閃閃發光。

男主人在自家陽臺上

真美,我讚歎了一聲。老爺子說,“你知道這座山谷最美的季節是什麼時候麼?是冬天。當白雪覆蓋一切的時候。年輕時,我夜復一夜住在這裡,看雪花落下時,覺得自己彷彿身在半空。”

雪松天堂

佳美樹木,就是黎巴嫩的香柏樹,是耶和華所栽種的,都滿了汁漿”。聖經裡所說的這佳美的香柏樹,就是黎巴嫩的雪松。三千多年前,統治這片土地的腓尼基王國以雪松木造船,方能暢行無阻地航行於地中海諸國,成爲當時最成功的商人。在與黎巴嫩隔地中海相望的古埃及,法老以雪松製作棺木,爲此不惜耗費人力物力運送這些巨大的木材,甚至曾與腓尼基王國交戰。埃及、巴比倫、以及所羅門所建造的輝煌神殿,也多以雪松木建造。也難怪它成爲黎巴嫩的象徵,在黎巴嫩國旗正中心,便是一顆雪松。

雪松的頂冠如雲

其實,在土耳其、塞浦路斯等地中海沿岸國家,也生長着這種雪松,但黎巴嫩雪松實在太有名了,以至於成爲地中海一帶雪松的統稱。這高大的樹木曾遍佈黎巴嫩全國,但經過幾千年的砍伐和使用,如今覆蓋全國雪松林只剩了幾處相互隔絕的保護區。在聖谷附近,便有這麼一處雪松保護區,如今,有300 多株雪松生長在此。

據說這片保護區的雪松平均樹齡達到了1500 歲,送我們到此的司機虔誠地說,有幾棵更是“聖經時代”的遺存。如果他指的是舊約時代,那幾乎有三千年歷史了。

林中許多大樹都需幾人合抱。走在僅存的雪松林中,暫時忽視周圍光禿禿的山脈,松木的清香瀰漫在空氣中,天空被彼此牽連的枝杈分割成蔚藍的小塊,從山谷吹來了乾燥的熱風,樹影跳動,紀伯倫墓前雪松木板上的墓誌銘突然浮現心頭:我就站在你的身邊,像你一樣地活着。把眼睛閉上,目視你的內心,然後轉過臉,我的身體與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