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醫療商機 百家爭鳴

臺灣東洋董事長林全曾表示,製藥產業面臨高度管制、產業鏈薄弱以及專利藥與學名藥二元體系等困境,本土藥廠在大分子、小分子藥物全球市場發展都已成形下,追趕得很辛苦,也錯過最好機會,反而在新的領域,如精準醫療、再生醫療等,臺灣與其他國家都處於起跑點,還有發展機會。

另外,攸關產業發展關鍵的二個法規:醫療法和再生醫療雙法中,2022年底醫療法規已鬆綁,醫療機構投資不再受限20%規定;而接軌國際和加入賽局的敲門磚的再生醫療法,也可望在2023年上半年過關,加速產業打進國際競技場。

生醫業界認爲,再生醫療法規將可縮短研發時間,相較於傳統藥物經過三期試驗,約需15年,投入的資金龐大,而細胞治療,只需第二期臨牀實驗完,可有條件核予許可證,讓廠商先上市,再利用5年內完成三期臨牀並取得藥證。

就初步統計,國內目前投入細胞治療的公司中,除了長聖、基亞、訊聯、向榮、臺寶等生技公司外;也吸引大集團以合作模式佈局,大江基因與佳世達合作,2023年啓動細胞新藥臨牀前開發、宏碁AI助攻三顧個人化「腫瘤新抗原DC」篩選;另外,臺塑生醫則以7.55億元,取得長春藤51%股權,長春藤專攻的「CIK自體免疫殺手細胞醫療技術」,不但已完成治療晚期肝、肺癌的臨牀一期人體試驗,驗證其安全性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