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芯片巨頭爲何暴跌1775億?

(原標題:這家芯片巨頭爲何暴跌1775億?)

美股週五衝高回落,三大指數收盤漲跌不一。截至收盤,道指跌28.09點,報28335.57點,跌幅爲0.1%;納指漲42.27點,報11548.28點,漲幅爲0.37%;標普500指數漲11.9點,報3465.39點,漲幅爲0.34%。

盤面上,美國大型科技股多數收漲,而其中一家全球知名芯片巨頭卻因爲交出了一份無法令市場滿意的業績,大跌10.58%,市值蒸發265.6億美元(約1775億元人民幣),目前英特爾的總市值爲2246億美元。

收入不及預期數據中心業務下降10%

儘管英特爾收入與分析師的預期相符,但其數據中心業務的收入卻未達到分析師的預期。據英特爾週四盤後公佈的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本季度營收183.3億美元,同比下降4%,稍高於7月的市場預期;淨利潤爲42.8億美元,同比下降28.6%;核心業務數據中心營收爲84.22億美元,同比下降10%。

英特爾首席財務官George Davis表示,個人電腦需求發生了變化,由臺式機高端商用PC轉向入門款消費級和教育產品,雖然業績顯示產品銷量增長,但平均售價下滑影響了盈利。

在受影響最爲嚴重的數據中心業務方面,服務器芯片的銷售原本是最主要的營收來源,但是疲軟的經濟影響導致對大公司和政府客戶的銷售不佳,第三季度內數據中心業務組營收59.1億美元,同比下降7%,比市場預期的62.1億美元少4.8%。英特爾還預計雲服務器相關的訂單會增長放緩。

但也有分析師不認可英特爾將數據中心業績下滑歸咎於疫情,分析師Cody Acree認爲,過去幾個月中,市場對個人電腦的需求有所增加顯示出疫情對市場需求的衝擊並不是那麼大。

7nm難產,市場不看好

要知道,英特爾上一次出現股價大跌的情況還是發生在7月。公司最初計劃在2021年第四季度發佈7nm處理器,但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首席執行官鮑勃·斯旺(Bob Swan)表示,公司在7nm工藝中確定了一種“缺陷模式”,從而導致“成品率下降”。他說:“我們現在預計將在2022年末或2023年初看到我們的第一款基於Intel的7nm產品(客戶端CPU)的首次量產出貨。”

受此消息影響,英特爾股價暴跌16.24%,市值蒸發415億美元(約2911億人民幣)。這一延遲行爲也爲外界認爲,是爲競爭對手AMD在未來幾年內在PC處理器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打開了大門。尤其是明年AMD有望發佈採用臺積生產的5nm芯片時,其競爭優勢或將進一步擴大。

此外,還有消息稱英特爾7nm芯片或將交予第三方代工廠(臺積電)進行生產,在財報會上,英特爾CEO司睿博對此稱,將在明年1月做出相關決定。在過去,英特爾一直是全世界芯片製造的龍頭,還帶來了計算機互聯網的革命浪潮時代變革。對於英特爾選擇將芯片代工外包一事,業內人士認爲這是“美國主導半導體時代的落幕”。

從英特爾成立至今50多年來,公司一直選擇自行研發生產芯片。雖然英特爾執行長提到,芯片製造並不是重點,但不少美國專家都認爲英特爾委外代工無異於把自己原本擁有的一項先進技術拱手讓出

出售閃存業務,聚焦核心CPU

除了芯片製程及委外代工業務的壞消息以外,英特爾核心業務也悄然發生變動。繼出售基帶芯片業務、連接芯片業務之後,韓國當地時間10月20日英特爾再次做出了“割肉之舉”,以90億美元的價格將NAND閃存以及存儲器業務全盤出售給韓國SK海力士,其中還包括了英特爾NAND SSD業務、NAND部件晶圓業務和相關技術,以及英特爾在中國大連建造和運營多年的Fab68閃存製造工廠等輕重資產。

原本就是全球存儲巨頭之一的SK海力士,在接收英特爾全部閃存業務之後無疑會讓自己的業務版圖進一步擴張。至於英特爾爲什麼會選擇出售閃存業務,官方披露原因是計劃利用本次交易獲得的資金用於開發業界領先的產品和加強具有長期成長潛力的重點業務,包括人工智能、5G網絡以及自動駕駛相關邊緣設備。

具體來看,第三季度內英特爾存儲器業務營收同比下降了11%,對於公司而言,在使用大量資金維持研發的同時,也需要維持業務線的運轉。尤其是英特爾的CPU在這一代已經有所延遲,脫下一下非核心業務,將資源集中在覈心業務CPU上,或許是英特爾接下來的重點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