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有在動人民卻無感?落實司改實踐正義最後防線

司法改革是蔡英文總統施政重要改革,但政府在處理攸關人權的司法問題魄力與決心卻不夠。(圖/翻攝自蔡英文Tsai Ing-wen粉絲頁)

記者王淑君/臺北報導

司法是國家實踐正義的最後防線,但民衆信任度卻不到三成。爲因應人民對於司法的不信任,蔡英文總統上任後便將司法改革列爲重要政策,並於去年展開司改國是會議,邀集學者專家爲此聚焦出司法亟須改革的內容,總統併爲此做出承諾,「可以改的,不要猶豫馬上去做;要花時間逐步進行的,就清楚交代步驟期程;有困難的,也不要害怕向社會說明、跟社會對話」,此舉值得肯定。但司改議題相對民生議題,人民未必理解,加上相關修法及改革步調緩慢,讓人較難察覺成效。

檢驗蔡英文總統執政兩週年的司法改革成績司法院投入了訴訟制度金字塔草案勞動事件法草案、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大法庭憲法訴訟法草案等的研擬,可惜立法進度緩慢,事前溝通也不足;法務部的改革有取消檢方領取辦案獎金機關更換招牌等,步伐過於緩慢。

「政府有在動,人民卻無感」,因爲人民在乎的是權益遭受侵害,例如不適任法官檢察官的淘汰、冤案平反、檢察制度的改革、偵查不公開的遵守等,但政府在處理攸關人權的司法問題,魄力與決心卻不夠,使得人民對司改的滿意度仍低。

舉例來說,《法官法》的評鑑制度實施六年來,遭淘汰的法官、檢察官只有個位數;而冤案平反上,法務部在去年6月成立救濟冤案的「有罪判決確定審查會」,但近一年卻只受理8件,半數以上案件直接在程序上就駁回。

司法問題盤根錯節,爲此,民間司改會提出建議,建議總統應儘速邀集相關院部,擬定改革的優先順序規劃短、中、長期計劃,最迫切的包括人民最在意的司法問題,以及不待修法就可立即執行的國是會議決議

司法改革是龐大的工程,而人權又是司法改革的核心衷心期盼人權的伸張及維護不會在司法中迷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