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小鎮童年 型塑柯林頓政治理念

希拉蕊.柯林頓小時候芝加哥郊區帕克嶺住過的2層樓磚房,附近有「羅德翰街角」(Rodham Corner)標語,標示這裡是曾經影響及型塑年輕希拉蕊的地方。

法新社報導,帕克嶺(Park Ridge)小鎮近芝加哥歐海爾國際機場(O'Hare),希拉蕊在此成長,後來離開上大學,嫁給柯林頓(Bill Clinton),進而在2016年成爲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希拉蕊.柯林頓2003年回憶錄「活出歷史」(Living History)寫說:「我在1950年代的童年及1960年代的政治,喚醒我對國家的責任感,及奉獻服務。」

帕克嶺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時期,居民全是白人共和黨保守派,這裡是希拉蕊.柯林頓世界的中心。

她寫說:「我的父母在帕克嶺感覺舒適,和其他選擇落居此地的退役軍人一樣,因這裡有優異的公立學校公園、三線道街道、寬敞的人行道和舒適住家。」

她在孩童時期,同時接受傳統共和黨信念和來自外在的對立觀點,特別是民權運動理念

與希拉蕊.柯林頓從幼稚園一路到高中都是同學芮基茲(Ernest Ricketts)說:「和希拉蕊一起從學校走回家是我最喜愛的回憶,有許多聊天機會。」

「她老是對現在發生的事件非常感興趣,對歷史也感興趣。」

批評希拉蕊.柯林頓的人經常批評她面對問題的立場前後不一致,像變色龍,隨着政治風向改變信念。

而帕克嶺的童年可對她的世界觀提供線索,隨着與意識形態光譜兩邊的人討論和辯論,持續演進。

希拉蕊.柯林頓的父親休.羅德翰(Hugh Rodham)是忠誠共和黨人,經營布料生意,出身工人家庭,他相信小型政府、個人負責及努力工作求收穫。

希拉蕊.柯林頓的母親蘿西.羅德翰(Dorothy Rodham)則是民主黨人,幼時遭父母遺棄,14歲被迫開始工作,這樣的母親灌輸她對陷入無法控制情勢的人要有同情心

家中餐桌上,父母辯論各式議題,年輕的希拉蕊政治立場經常居中。她在回憶錄中說:「我在父母的價值拉扯間長大,我個人的政治理念反映他們兩人。」

母親艱困的過往啓發希拉蕊.柯林頓從政。她回憶錄寫說:「得知我母親的童年讓我強烈相信,每個孩子都應有機會活出上帝賜予的潛力。」

希拉蕊.柯林頓的母親熱愛閱讀,鼓勵女兒對智識有同樣的好奇。

她兒時友人奧茲古德(Judy Osgood)說:「希拉蕊的媽媽影響巨大。她媽媽總是在一旁,對我們所做的事感到興趣。」

父母鼓勵希拉蕊思考要超越她同年代的年輕女子,她受慫恿要跟着自己的知性興趣走,及從事運動,那主要是男孩的活動。

另一名影響重大的人物是她兒時的牧師瓊斯(Don Jones),1962年帶她及教會青年團體去聆聽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 (Martin Luther King Jr)在芝加哥的演說。

提及瓊斯致力讓帕克嶺中產階級小孩看到更大的外面世界,芮基茲說:「他給了我們以前未曾有過的世界觀。」

希拉蕊.柯林頓一直與瓊斯維持友好直到他2009年過世,認爲他對她影響重大。她也一直與帕克嶺孩童時代的朋友有聯繫。

高中同學安德魯斯(Mike Andrews)說:「她大致沒變,尤其與她所有的高中朋友。」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報導,休和朵蘿西.羅德翰1987年賣掉帕克嶺的住家。市府歷史保存委員會大選前討論到將希拉蕊.柯林頓的故居訂爲當地地標,將於選舉後詢問、評估目前屋主的興趣。(譯者中央社羅苑韶)10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