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小城的“白色經濟”

新華社石家莊2月23日新媒體專電題:中國北方小城的“白色經濟

新華社記者白林

35歲的河北崇禮人王世雄去年結束了“北漂生活,成爲崇禮一家雪具店的老闆,收入可觀,更過上了心中安穩的生活。

在王世雄看來,以前,一提到家鄉就是開礦和務農;如今,滑雪產業的迅猛發展,讓他毅然放棄“北漂”返鄉創業,成功端起了“雪經濟”飯碗

黃金黑鐵不如一坡白雪。這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雪上項目比賽地張家口市崇禮區的真實寫照

曾經礦業稅收全部財政收入比例高達75%的崇禮,在冬奧會的“東風”下,大力發展起冰雪旅遊產業。

2016年前三季度,崇禮第三產業的入庫稅收1.8億元,佔全部稅收比重達58.3%,旅遊產業的主導地位不斷鞏固,徹底改變了過去“農民靠地、財政靠礦”的產業發展格局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崇禮農民年人均收入還不足千元。崇禮旅遊體育局局長田永軍說:“十幾年前的崇禮,只有一條街道,兩旁是低矮的平房,可謂窮鄉僻壤。”

在市場行情和環保壓力的共同作用下,近年來崇禮礦山逐步關停,而“靠雪吃雪”讓崇禮人走上了致富路

尤其是申冬奧成功以來,崇禮的滑雪產業迎來空前機遇。河北將把張家口打造成全國冰雪運動中心、裝備製造中心和人才培養中心,將崇禮建成國際知名滑雪小鎮

截至目前,崇禮共投入運營萬龍雲頂、多樂美地、長城嶺、太舞富龍六大滑雪場。按照國際標準,六大雪場現已建成高、中、初級雪道133條,總長136.6公里,各類索道魔毯56條,總長31.1公里,雪場索道每小時總運力達到4萬多人次。同時富龍滑雪小鎮啓動的夜間滑雪項目,彌補了全天候滑雪的空白。

去年11月初開業的太舞雪場負責人陳剛說,在冬奧帶動下,他們要對接國際標準,從基礎設施、管理團隊到教學體系,都要彰顯“國際範”。2月25日至26日,由國際雪聯主辦的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世界盃將在這個“年輕”的雪場舉行。

萬龍雪場總經理於棟林說,在冬奧會的帶動下,雪場的知名度大幅提升,客流量猛增。申冬奧成功後的2015-2016雪季,雪場接待遊客達到22萬,同比增長2.5倍,2016-2017雪季預計將繼續增長60%。

如今,崇禮滑雪場已成爲華北地區乃至全國知名的滑雪旅遊勝地,每年吸引上百萬人滑雪旅遊。

據統計,崇禮每年接待滑雪遊客總人次中,大衆滑雪遊客佔90%以上,其中京津地區遊客佔70%以上。河北、山西、內蒙古、珠三角長三角、港澳臺地區客源市場發展勢頭也十分看好。

滑雪產業帶旺了崇禮的人氣,大批遊客的到來不僅直接拉動了住宿、餐飲、交通等領域的消費,還催生了一批以滑雪爲服務內容的旅遊租賃、器械維修等新興行業。

西灣子鎮黃土嘴村位於萬龍雪場附近,近年來村民們不再外出打工,而是直接在家門口就業、創業。村裡多數青壯年到雪場上班,當上了造雪工、滑雪教練廚師建築工人等。

此外,這裡還有數十家農家樂。在“雪中情”老闆劉春枝的記憶中,20年前,家中的生活還十分清苦。土地只能種點土豆莜麥,沒有井,澆不上水,只能靠天吃飯。“現在靠農家樂,我一年收入10萬元左右。我的兒子在雪場當教練,一個雪季收入就有4萬多元。靠雪場,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

據介紹,崇禮12.6萬人口中,直接和間接爲雪場服務的達3萬人。其中,萬龍和雲頂兩個規模較大的雪場用工均在1000人左右。

張家口市委常委、崇禮區委書記王彪說,我們把民生貫穿籌辦冬奧會的全過程,最大限度讓羣衆共享奧運紅利。

1996年,崇禮的第一個滑雪場塞北滑雪場誕生。20年來,崇禮滑雪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初步形成以冰雪運動爲核心,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走在崇禮的街道上,整潔寬闊的馬路兩旁是一座座各具風情的新式建築,還有華燈綻放的健身廣場,五星級酒店、英龍影劇院歐陸風情街等城市建築羣拔地而起,濱河公園、清水河源溼地公園等公共休閒配套設施陸續開放。

一座宜居宜業的生態新城正在崛起。

(原標題:中國北方小城的“白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