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單車“獵人”:共享時代的秩序守望者

(原標題中國單車獵人”:共享時代秩序守望者

4月22日,單車“獵人”們在北京聚會。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記者 袁全夜幕降臨,幾個人舉着手電,快步走進地鐵站附近的一處小區,尋尋覓覓。每隔幾分鐘,他們便從小區的犄角旮旯裡推出一輛共享單車。一臉狐疑的保安以爲遇到了偷車團伙,上前一問,得到的回答令人瞠目結舌——“我們在打獵”。

23歲的趙啓就是“獵人”之一。白天他是一名建築設計師,到了晚上,他便化身爲“獵人”。居民區是“獵場”,手機是“工具”,而“獵物”就是那些違規停放的共享單車。

趙啓通常將被私自佔用或亂停亂放的單車拍照,向運營商舉報,然後再將單車搬到公共停車區域擺放好。每次舉報他會得到企業獎勵的信用分,而被舉報者將會受到高額支付或暫停服務的懲罰。

2016年,共享單車率先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出現,而後迅速擴展至中國上百個城市。目前,中國境內已累計投放共享單車逾1600萬輛,服務15億多人次。然而,亂停、私佔和損毀等問題隨之凸顯,單車“獵人”應運而生。

據業內人士估計,像趙啓這樣的單車“獵人”在中國約有數百人,而來自各行各業的“實習獵人”和“預備役”成員則多至數千人。

“獵人”不受僱於任何單車企業。起初,他們只是共享單車的粉絲,對騎行的瘋狂熱愛讓他們不能容忍任何人破壞規則。第一家共享單車公司“摩拜”在上海投放單車僅兩個月後,粉絲微信羣裡就開始出現“獵人”。

在北京,5名單車“獵人”在清理停放在人行道上的共享單車後合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小標題)“打獵”成癮

趙啓晚上經常加班,地鐵離家步行大約有10分鐘,他選擇騎行解決這出行“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無樁的共享單車簡單實用:打開智能手機裡的應用程序,就可以找到附近的自行車,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解鎖騎行,而且每半小時的花費最多隻要1元錢。

“我在街上看到共享單車的第一天,就註冊成爲用戶。”趙啓激動地說。

沒過多久,他發現回家路上想找到一輛共享單車變得很難。應用程序上的地圖總是把他帶到一個個居民小區,那裡停放,私藏,甚至鎖住了大量共享單車。趙啓說:“不希望看到這麼好的出行方式被這樣破壞。”

趙啓每天把違規停放的共享單車從小區搬到馬路邊,有一次甚至連續搬出十幾輛,引起圍觀。距離馬路遠的,他就先解鎖然後把車騎到公共停車區。在運營商還未建立違規舉報機制之前,趙啓都是自掏腰包。

有時候,趙啓一天要花費兩三個小時“打獵”,直到凌晨。他還曾被保安舉報疑似“偷車”,但他沒想過放棄。“我很自豪,因爲我的行爲讓更多的人享受到了共享單車的便利。”趙啓說。

很多人“打獵”上癮,無法自拔;有的“獵人”在過去一年舉報違停超過1萬次;有的人會因遇到10輛違停,但時間緊,只舉報了5輛,而一整天都不自在……

女朋友開玩笑說,我對共享單車的愛可能已經超過她了。”趙啓說。

趙啓和他的女朋友在舉報違規停放在街上的共享單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獵人”們常遭誤解。今年4月,幾名“獵人”在北京一起“打獵”,並進行網絡直播,結果有網友評論“多管閒事”;廣州的單車“獵人”江宇翔甚至因在小區舉報違規停放的共享單車被人潑了一盆冷水;還有人懷疑“獵人”私下會從共享單車公司那裡獲取報酬。

對此,趙啓並不介意。“我們不想做什麼道德模範,也從沒有把這個當成一項工作,”他說,“ 打獵 是因爲有興趣,而有了興趣才能做長久。”

“獵人”們不僅舉報違停,還常把人行道上那些停得橫七豎八的共享單車擺放整齊,讓老年人、殘疾人出行不會受阻。

上海“獵人”莊驥發現,受共享單車亂停亂放傷害最大的是那些視障者。他和團隊專門研究了一種自行車最佳擺放方式,能最大限度減少對人行道的佔用。

在廣州,幾名單車“獵人”發現並舉報停放在一處封閉小巷內的共享單車。陳凱姿 攝

(小標題)共同責任

近幾十年來出現的“四輪崇拜”,讓自行車交通在中國的發展受到輕視。

北京市交通委數據顯示,上世紀80年代的自行車出行比例高達66%,2014年,這一比例降至17.8%。缺少非機動車道,機動車侵佔自行車出行空間是影響自行車出行的重要因素。

快速發展的共享單車服務扭轉了自行車出行的頹勢,它極大地刺激了城市騎行的需求。“自行車大軍”涌動的盛況再現中國城市街頭

儘管有數據表明共享單車緩解了交通擁堵,並促進騎行文化迴歸,但過量投放、違規停放等問題也對城市交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3月17日,在北京市石景山區銀河大街,幾輛共享單車停放在推薦停車點。新華社記者張晨霖

“既然是共享單車,那就需要各方共同治理。”交通運輸部管理幹部學院教授張柱庭說。

8月份以來,中國各地政府陸續出臺針對共享單車的管理辦法,包括停止新增投放,擴建自行車道,增加公共停車區域等措施。北京還規劃建設一條“自行車高速路”。

共享單車的運營企業增派維護人員,負責規範停放,並鼓勵通過使用實時數據來調配車輛投放。企業也在加大力度研發建立電子圍欄等裝置,通過定位,提示車輛只能停在特定區域,否則將無法上鎖結束行程,併發出警報

5月17日,工作人員在南京街頭對亂停放的單車進行規範整理。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趙啓發現,越來越多的人正志願加入到糾正違規停放的行列中來。他們並不是“獵人”,但卻用舉手之勞維護着騎行的秩序。趙啓甚至略帶“失望”地感慨,找到違停的自行車越來越難了。

“單車獵人的終極目標是無獵可打。”趙啓說。

(原標題:中國單車“獵人”:共享時代的秩序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