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界和民間關注海外流失文物迴歸

(原標題中國學界民間關注海外流失文物迴歸)

新華社鄭州6月22日電(記者曹凱 桂娟)在洛陽龍門石窟賓陽北洞外,來自甘肅省迭部縣的僧人貢瓊丹巴同伴們被精美莊嚴的阿彌陀佛雕像所吸引,紛紛拿出手機拍照。

然而,在龍門石窟2000多個窟龕裡,並非每個佛像都能像賓陽北洞一樣保存完整,這讓貢瓊丹巴心痛。據專家調查統計,龍門石窟被嚴重破壞的洞窟有96個,佛、菩薩弟子頭像被盜262尊,被毀壞的其他各類造像1063尊。

“應該讓流落在外的佛像回到它們原來的地方,這纔是應有的歸宿。”貢瓊丹巴說。

龍門石窟研究院石窟研究中心主任路偉在回顧龍門石窟造像流失史時表示,20世紀上半葉,由於中外不法商人的蓄意盜鑿劫掠,大量石窟佛雕藝術品源源不斷地流向歐美和日本等地。

龍門石窟雕像只是中國流失文物中的滄海一粟。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前統計,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4萬件,而民間藏中國文物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如何讓這些中華民族瑰寶迴歸始終牽動國人的心。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唐際根說,中國文物流失海外的途徑,主要有戰爭搶劫、代理徵集、非法走私移民攜帶、合法貿易、賞賜贈送等。要實現文物“迴流”,甄別文物流失的方式至關重要。

唐際根表示,通過戰爭搶劫、非法走私出境的文物,中國作爲文物流失國可以保留追索權。移民攜帶、合法買賣、賞賜贈送三種文物出境方式,道德無法譴責,法律上也無法追索。比較複雜的是通過代理徵集方式出境的文物,由於中國政府第一部文物保護法規《古物保護法》直到1930年才正式公佈,能否對這些文物實施追索很難釐清

唐際根說,追索非法流失文物可通過法律手段向文物現存國進行追索,雖不乏成功案例,但程序繁瑣、取證困難、成功率較低。購買是另一種選擇,圓明園獸首、皿方罍都是近年通過拍賣或拍賣協商的方式獲取,但購買可能引發其他問題,是否值得提倡有待觀察。

唐際根強調,在海外文物難以實現完全迴歸的情況下,社會各界更應關注如何保護和利用這些文物,讓中國人瞭解、共享這些文物的價值

深圳望野博物館創辦人閻焰說,像龍門石窟雕這樣的大型建築藝術品,被盜鑿、離開原生地之後其價值就會大大降低,應想方設法追回。此外,他還建議通過專家互訪、借展交流、文物所在國開放流失文物信息等方式加深國人對海外流失文物的瞭解。

2001年,加拿大國家美術館將龍門石窟看經寺迦葉雕像送還龍門石窟,開啓了龍門石窟流散海外文物迴歸的序幕。2005年,在“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徵集專項經費”的支持下,古陽洞高樹龕主尊佛頭火頂觀音頭像等7件龍門石窟石雕像,被盜80餘年後迴歸故鄉

上海一位知名收藏家參觀龍門石窟後表示,自己1999年曾在美國購得6個佛頭雕像,他想邀請路偉來鑑定。如果這些雕像確認是從龍門石窟流出,他將會無償捐贈給龍門石窟研究院。路偉對此表示歡迎。

路偉介紹,龍門石窟正在實施“流失海外文物數字化復原數據採集迴歸工程”,進行洞窟的三維數字化掃描、數據採集和數字化復原,並將虛擬展示完整造像和完整洞窟。

“或許流失的龍門文物更多地將以數字化迴歸的方式重返龍門。”路偉說。

(原標題:中國學界和民間關注海外流失文物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