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車企對戰泰國

中日車企在泰國形成了罕見的單挑局面,泰國是日本車企在東南亞的大本營,日企正試圖遊說泰國政府放緩電動化步伐

曼谷暹羅廣場多箇中國品牌集中展示銷售。攝影/劉丁

文|劉丁

編輯|尹路

“What are you doing?”在曼谷的日本車企人員談論起眼下的中國車衝擊時,這是最常用來表達情緒的一句話,但這話針對的不是中國車企,而是泰國政府。

泰國政府自2018年1月1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實施零關稅(不包括電動客車),向中國車企敞開大門,使泰國市場的日本車直接暴露在中國車的競爭之下。

泰國周邊的國家沒有一個像泰國這樣對中國電動車如此積極:印度2020年明確了對中國電動車的拒絕態度,馬來西亞直到2022年1月1日纔開始實施電動車進口免關稅政策,印度尼西亞直到2023年底才降低了電動車的進口關稅,並且仍附加部分本地生產的前提條件。

不過,中國車在泰國市場並沒有從2018年開始就一路坦途,而是直到2023年才突然崛起。據日經新聞網消息,2023年,泰國市場的中國車市佔率從約5%猛然提升至約11%,日系車的市佔率則從約90%下降到78%。

泰國市場形成了罕見的中日車企單挑局面。俄美是中日車企互不侵擾的市場,歐洲、南美、中東、非洲則是中日歐美各車企利益均沾,唯獨泰國這個年銷百萬輛,年產二百萬輛的全球第九大汽車市場,出現了中日份額此消彼長的局面。

中日車企都不能輸掉泰國。

中日車企在泰國的這一戰,其影響力絕不限於泰國市場,首先泰國是東南亞最活躍的汽車市場,整個東南亞市場都會緊跟泰國;其次是大洋洲,目前大洋洲銷售的日本車大多都爲東南亞製造,市場競爭格局深受東南亞影響。

二戰後的近60年間,日本向泰國輸送資金、技術、人才,以及產品。日本車在泰國的市佔率長年維持在90%上下,其他日本產品更是鋪天蓋地,1970年6月日本《中央公論》說,“曼谷所有的東西,除了日本產品外,就剩下泰國人和泰語了”。

日本在泰國佈局了15座整車及零部件工廠,僅次於在中國、美國的數量,泰國也因此成爲全球第九大汽車生產國。

而對中國車企來說,泰國距離近、政治氣氛好、商業上有深厚的華人資源可利用,是贏得全球消費者心智的最佳“修道場”,目前也聚集了最多的中國汽車品牌,是中國車企出海的前哨站。

這幾年日本車在中國市場節節敗退,因爲中國車企有主場優勢,政策、消費者心智上都佔優。而泰國是一個相當於日本主場的市場,但目前因爲政府對電動車的青睞,所以中日車企的競爭起跑線相差不大,在外界眼中是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

未來三年內,如果日本車企丟掉了泰國市場30%以上的市場份額,日本車雖然依然能佔據泰國市場半壁江山,但放大到東南亞和大洋洲市場,這一影響將擴大到百萬輛級的銷量損失。更關鍵的是,在一個日本車佔據傳統優勢的第三方市場,日本車輸給了中國車,這對日本車的全球影響力將產生致命打擊。

如果中國車未來三年在泰國的市場份額止步在20%以下,雖然也有每年近20萬的增量,但對中國車企來說,這就是徹底失敗,在泰國這個華人文化影響極深的市場都沒能站穩腳跟,中國車的出海進程將遭遇重大挫折。

所以中日車企在泰國的這一戰,誰都輸不起。雙方會打出怎樣的底牌,乃至使出怎樣的盤外招,我們將持續關注。

中國車企的進攻,中國員工的玩命

從廣州向南飛約兩個小時,一塊麪積相當於四川省的地方,就是泰國。

16世紀就有中國人移居到這裡,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人開通了從海南到泰國的蒸汽鐵船航線,到泰國的華人開始猛增,華人大佬們不斷髮展壯大,組織幫會,爲泰國、歐洲、日本的權力階層提供服務,收稅、開礦、農場、走私,經過幾代人的積累,變成了目前泰國的各個家族財團。

泰國是全球遊客縱情享樂的地方,大麻合法,巷子裡霓虹燈密密麻麻,政府允許持槍,約3000元就能“買”到駕照,且駕照不扣分。

目前泰國與中國互免簽證,降落曼谷機場後,中文指示隨處可見,且都是簡體字,比香港機場的繁體字指示更易懂,通關“絲滑”,如果不想排隊,只需花200泰銖(摺合人民幣約40元),就可以走快速通道。

稍微動用人脈和金錢,甚至可以從機艙出來直接出機場,免海關,免安檢;出了機場,還能請警車開道護送,一輛警車、加兩輛摩托還是四輛摩托,明碼標價。

曼谷商務區高樓林立、城軌、高架密佈,看上去比廣州天河區還繁華,但辦公室裡的泰國員工慢條斯理,絕不加班,也隨時會把老闆告到法院。

(遠眺曼谷中心區,最高建築爲像素大廈,攝影:劉丁)

曼谷及周邊區域聚集了泰國約一半的政商資源,但曼谷向外驅車兩個小時,滿地都是簡易的棚戶房和野狗。

上汽集團2012年與泰國正大集團合資,在泰國辦廠,以名爵品牌進入泰國汽車市場。

長城汽車2020年在印度的投資計劃遭印度政府阻撓,隨後轉向泰國,在泰國收購一座通用汽車的舊工廠,隨後在曼谷核心區的商場裡開設了用戶體驗中心,以類似特斯拉直營的模式在泰國銷售汽車。

但中國車真正的攻勢始於2022年下半年,比亞迪與泰國財團合作,開始在泰國銷售電動車,哪吒汽車也開始在泰國銷售,到了2023年,埃安在3個月之內完成了在泰國的上市,並迅速在出租車、政府、軍隊市場打開局面,長安汽車也舉辦了泰國工廠的奠基儀式。

馬海洋是埃安東南亞業務的負責人,他記得,2023年6月底從廣州白雲機場出發的時候,特意與團隊的8個幹部合了影,內心既興奮又茫然,感覺像是壯士出征。

茫然之處在於,他們出發時,對於在泰國成立怎樣的公司(合資還是獨資)、怎樣在泰國開展生產、如何確定市場策略,事前沒有詳盡調研,也沒有完備的計劃,團隊大部分人也沒有海外工作經驗。

馬海洋對幹部們說,“現地決策,戰鬥中集結”。

(圖注:馬海洋 攝影:劉丁)

他們設定了90天之內實現埃安在泰國上市的目標,團隊人員租用酒店的會議室作爲辦公室,從清晨工作到深夜。

有的員工負責品牌宣傳,三個人必須在兩週內組織一場千人規模的發佈會;有的員工負責運輸,在曼谷四處尋找倉庫、卡車,爲了確保車輛安全運到目的地,自己打車跟在卡車後面,工作到凌晨五點;財務人員在泰國註冊公司,申報項目,在國內向國資委申請海外匯款,加快進度。

在滿是慵懶遊客的曼谷酒店裡,這些拼命工作的中國人格格不入,有一天深夜,酒店經理看到中國員工在大堂的咖啡吧休息,馬海洋記得他臉上滿是意外,“你們竟然沒在工作?”

9月9日,埃安在曼谷舉辦發佈會,推出首款車型Aion Y Plus。

2023年底,埃安在泰國羅勇府租下一處舊工廠,整飭改造,用於在泰國本地組裝整車,工廠已於2024年2月投產。

(圖注:曼谷的豐田和埃安4S店,攝影:劉丁)

埃安是中國車企出海的縮影,2022年以來,大部分出海的中國車企,都是以極高的效率和熱情,一夜之間衝向海外,都是“現地決策、戰鬥中集結”。

中國整車及服務企業的員工,工作起來大多非常玩命。

長城汽車的曼谷辦公室,就在著名的傑德夜市旁邊,夜裡樓下熱鬧非凡,樓上辦公室也燈火通明,員工們經常加班到後半夜。

某些企業員工白天在外工作,夜裡還要向國內彙報,來不及趕回辦公室,就在車上抱着電腦開遠程會議,幾個小時開完會,車也剛好從外地跑回曼谷。泰國車速快,車禍多,中國員工擠在車裡的時候,會猛然想起,電腦一定要放後座,人不怕,但電腦裡有資料,不能丟。

但中國企業的泰國員工並不會如此拼命,中國在泰企業的原則是,“中國人做牛做馬都可以,但泰國人不行”。中國員工們半開玩笑說,“好心酸哦”。有時候工作趕進度,完不成,中國企業領導對着中國員工狠批的時候,會把旁邊的泰國員工嚇呆。

某些中國員工需要住酒店辦公,碰到旅遊高峰期酒店沒房了,就在曼谷街頭拖着箱子找酒店。

最難熬的還是遠離家人。由於都是臨時抽調,不少員工原以爲只是派駐泰國兩個月,但沒想到兩個月之後是半年,有些人一駐就是三年,2020年疫情的時候,回國的機票漲到5萬元,回去還得隔離。

有一位中國員工剛新婚不久,就被派到泰國,離開剛懷孕的妻子,晚上忘記與妻子視頻通話,微信立刻被拉黑,這位員工只能安慰自己,小孩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爸爸在泰國開拓,孩子長大了應該會驕傲吧。

(圖注:右一白襯衫爲中國車企員工祝金皞,在曼谷某4S店指導泰國員工工作, 攝影:劉丁)

泰國某翻譯公司老闆對《財經十一人》說,2022年底到2023年來自中國客戶的業務翻了幾倍,主要是開拓泰國市場的中國車企,需要翻譯文件、合同,以及翻譯廣告圖片上的文字。

中國駐泰國大使館舉辦中資企業年度宴會,疫情之前每年來參加的企業人員約200人左右,但2023年驟增到約700人。

羅勇府中國汽車工廠聚集區附近的酒店緊張,一房難求,小賣店老闆一邊看店一邊刷抖音學中文,中國餐館的包間夜夜爆滿。

(圖注:曼谷華人聚集區的比亞迪汽車和中國餐廳。 攝影:劉丁)

日本車企的防守與反擊

日本車企緊盯着中國車企的一舉一動。

“我們的貨物剛到港口,日本人就知道數量、品類了”,某中國車企物流負責人張強(化名)對《財經十一人》說。

車企很看重運營數據,尤其是整車、零部件的物流數據,可以用來判斷銷量、經營、發展計劃,甚至能夠通過更換的零部件數據,發現車型的易損部分,乃至企業經營的漏洞。

某些中國車企的駐泰高管說,近期不少日本人在通過各種渠道打聽他的個人信息。

某位中國車企高管在2023年泰國車展期間,感覺遭受了日本方面的“霸凌”。

車展期間,組織方會公佈當天的銷量排名,過去幾十年,銷量冠軍都是豐田,而某家中國車企在車展當天下午收到了一筆幾百輛的大訂單,如果計入,總銷量將超過豐田,但組織方卻拒絕計入這筆新訂單,雙方爭論到最後,組織方仍堅持拒絕,並終於說出了原因,稱“遭受了不可抗拒的壓力。”

埃安2023年與泰國石油公司(PTT),以及泰國本地的出租車運營公司EV ME合作,在曼谷推廣電動出租車。當他們向出租車公司推銷埃安車型的時候,豐田立刻向出租車公司表態,將專門針對出租車公司的豐田花冠車型降價30%,這是豐田多年來首次降價。

泰國的出租車司機通常沒有信用記錄,無法在普通的銀行獲得購車貸款,而豐田在泰國設有金融服務公司,專門爲出租車司機、出租車公司提供貸款,因此豐田始終壟斷着泰國的出租車行業。 (此處指巡遊出租車,非網約車)

2023年以來,大部分在泰國的日本車企都已開始降價,這是幾十年來的第一次。

(圖注:豐田在泰國推出的海拉克斯champ車型。攝影:劉丁)

雖然日本車企採取了一些動作,但無論是銷售、售後、物流,還是在工廠工作的在泰中國員工,大多數人都表示沒有發現日本車企進行了強有力的反擊。

這難免讓人困惑。

因爲,在泰國的日本車企正在遭遇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

一方面,日本車市場份額快速被中國車搶走,並且聚集到泰國的中國車品牌和銷量正在迅速增加;

另一方面,產品層面,日本車企也是首次面對直接的競爭。泰國市場也有寶馬、奧迪、奔馳的銷售門店,但售價均超過40萬元,走的是高端路線。泰國消費者喜歡皮卡,擅長製造皮卡的福特汽車,雖然也在泰國銷售皮卡,但同樣走的是高端路線,都避開了與日本車企的正面競爭。

但目前中國車在泰國的售價,大部分集中於20萬元左右,直接從日系車手裡搶奪消費者。

“日本車企的反應太慢了,決策流程長,現在是艱難時刻,被動防守”,此前曾就職於馬自達10年,目前在泰國福特汽車工作的日本人山田先生(化名)對《財經十一人》說。

據他介紹,幾十年前,當日本車企走向海外的時候,日本員工也像今天的中國員工一樣拼命,但現在的員工每天按時上下班,開早會,下班聚會,雖然也很敬業,但絕做不到像中國人那樣24小時玩命。

另外,日本車企也要保護在泰國既有的投資,包括零部件企業,不願過快轉向電動車。

但此前,日本企業有過後發先至的案例。例如,泰國政府從2010年前後就開始與中國探討高鐵項目,日本則是2015年前後才邀請泰國人訪日並乘坐“新幹線”,向泰國推銷,最終泰國選擇了日本新幹線。

根據泰國政府2023年底的消息,日本車企計劃於未來五年在泰國投資43.4億美元,用於在泰國生產電動車。

“如果真的加大賭注,將是日本車的災難”, 山田先生(化名)對《財經十一人》說,他認爲在電動車產品層面日本車無法與中國車競爭。

據居住在泰國的某日本車企前員工Stiven(化名)分析,日本車企大概率會遊說泰國政府,減緩電動化進程的步伐,或者降低電動化目標,爲日本車企贏得緩衝時間。泰國此前宣佈計劃到2030年,電動車將佔年產量的三分之一,即超過50萬輛。

日本車企優勢:體系力、服務力

中日在泰國誰贏誰輸,目前還很難看清,但雙方各自的優勢和劣勢非常明顯。

日本車企的優勢是體系能力、服務能力。

現在的日本車企在海外市場非常注重體系作戰,不僅是車企和車企、車企與零部件企業互相協同,還有汽車業務與金融服務、股權投資、法律、文化培訓、公關傳媒、信息情報的緊密結合,在這方面,日本商社爲車企提供了很大幫助。

豐田汽車的大股東日本商社三井物產,其信息系統24小時不停運轉,用人造衛星聯通海外上百個辦事處,每天傳送情報超過6萬份。

泰國的汽車行業諮詢公司大部分都是日資背景,他們從日本汽車企業收取諮詢費用,爲日本車企在泰國蒐集信息、制定戰略,甚至可以影響泰國政府的政策制定。

日資背景的金融服務公司,爲日本車企在泰國尋找合作伙伴,通過股權合作延伸其影響力和信息能力。

泰國不少媒體,與日本車企保持了長達幾十年,延續幾代人的良好關係。泰國的公關代理公司,大部分也都是日資背景。

日本車企也注重長期深耕,形成了強大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跨國服務能力。

日本車企員工抵達泰國後,通常先被分散送到泰國各個地區的大學,在3—6個月裡不必工作,只需專心學習泰國的語言、舞蹈,瞭解泰國文化,與泰國人交朋友。

在車輛上市之前,日本車企通常會針對泰國的路面反覆測試,對媒體人、車主做調研,詢問改進意見。

即便是在泰國偏遠地區,一旦車輛出現故障,日本車企的工程師也能及時抵達解決問題。

(圖注:泰國街頭日本員工下班聚餐,攝影:劉丁)

中國車企優勢:產品力、華人政商資源

中國車企的優勢在於產品力,目前中國車企的電動車造車平臺普遍比日本車先進兩到三代。

在體系力方面,雖然中國車企缺乏類似日本商社的體系支持,但是,中國車企可以利用泰國華人的政商資源,泰國華人總人口約一千萬,佔泰國人口的比例爲12%—14%,華商在泰國商界的影響尤爲深遠。

比如目前全權負責比亞迪泰國銷售業務的華人家族財團Phornprapha,1952年創辦了泰國暹羅汽車集團,此前與日產公司合作約70年。

與上汽集團合作的正大集團背後是謝氏家族,位列2022年福布斯泰國富豪榜榜首,正大財團與日本伊藤忠商事交叉持股,正大財團和伊藤忠商事也是中信股份的股東。

還有埃安赴泰的關鍵聯絡人是泰國錦彙集團董事長黃勇捷,“華人都有中國情懷”,黃勇捷對《財經十一人》說,他在北京出生,因爲有親人在泰國,1993年到泰國做生意。

他曾做過貿易,將冠生園的產品引入泰國,冠生園是總部在上海的老字號企業,旗下的大白兔奶糖最爲人熟知。他此前還曾做過LED照明設備,投資建設了泰國第一家LED燈珠封裝工廠,主要做政府項目,爲政府辦公樓、警察局、公路路燈改造LED照明。他還做過光伏項目,爲泰國的海島建設光伏電站。

黃勇捷2023年2月前後聯繫了廣汽集團,很快促成了廣汽集團高層和泰國政府高層的互訪。

他的公司也成爲埃安在泰國的第一家經銷商,計劃2024年將門店擴張到35家。

泰國石油公司(PTT)三年前成立了出租車運營公司EV ME,計劃在泰國推廣電動出租車,但始終未能確定採用哪款車型。

在黃勇捷的聯絡下,EV ME於2023年下半年選定埃安的AION S車型,由泰國石油貸款從埃安購買車輛,交給EV ME運營。第一批訂單1000輛,首批100輛已於2024年1月28日交付,3月底全部交付完成,第二批1000輛預計四月運抵泰國港口,2024年預計總計交付6000輛。

華商資源也在建設充電基礎設施上起到了積極作用。基於EV ME的合作,泰國石油PTT已經加大投資,在其加油站里布置充電樁。黃勇捷的泰國錦彙集團也在與廣汽新能源合作,計劃在泰建設180個充電站。另外,泰國目前購買電動車的用戶,大部分居住條件較好,有條件在家安裝充電樁。

(圖注:黃勇捷 攝影:劉丁)

“這是大趨勢,時機到了”,黃勇捷對《財經十一人》說。

泰國20世紀60年代曾立志發展本土汽車工業,禁止進口,但歷經30年,仍未能建立民族汽車產業,市場被進口的日本車壟斷。1990年前後,泰國轉而實行出口導向的汽車政策,降低稅率,打開國門,最終成了日本車企的海外產能基地。

雖然1972年泰國曾爆發反日浪潮,但到了90年代末,泰國人已經接受了日本在泰國的廣泛存在。

2003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爲泰國天然橡膠的最大買家,天然橡膠是泰國出口的支柱產品,近一半用於生產汽車輪胎。

此前幾十年,泰國的最大貿易伙伴都是日本,但目前已變爲中國。

泰國總理多次公開駕駛電動車,利用媒體爲電動車造勢。在泰國政府引導下,泰國民衆普遍認爲電動車先進、時尚。泰國石油資源匱乏,超過一半的汽油需要進口,泰國政府控制的泰國石油公司(PTT)不止與埃安合作,還投資了哪吒汽車。

在泰國市場,中國車企相比日本車企,在電動車產品力上佔有優勢,但服務和體系力仍是短板,中國車企如果能夠在泰國磨鍊出服務能力、體系力,補足短板,有利於走向更廣闊的海外市場。

目前全球範圍內對於電動車替代燃油車進程的預期,正出現反覆,不少地區出現了放緩替代進程的聲音,對電動車替代燃油車可能造成經濟衝擊的擔憂也越來越多。

美國拜登政府將放緩電動車步伐,放寬2030年減少尾氣排放及電動車銷量佔比的目標,英國於2023年9月宣佈“燃油車禁售令”從2030年推遲到2035年,德國政府業於2023年底宣佈取消新能源車的部分政府補貼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大型公司對於消費者心智的爭奪。

2024年中日車企在泰國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比亞迪的泰國工廠即將投產,長城汽車的歐拉也實現了本地生產,埃安的工廠投入使用,極氪也即將進入泰國市場,隨着中國車企本地產能釋放,上市產品增加,對泰國市場的衝擊將進一步增強。

由於中日兩國汽車企業的地位,以及中日汽車技術路線的鮮明差別,中日車企此刻在泰國的角逐,正成爲兩種技術路線對決的戰場。

記者手記

決定中國車企成敗的關鍵因素

服務能力、團結、配套體系建設,這是決定中國車企泰國成敗的三個關鍵因素。

某位泰國資深汽車媒體人評價中日在泰國的競爭說,“賣出第一輛車靠產品,第二輛車靠服務。”

日本車企的優勢,恰是中國車企的劣勢。

大部分中國車企倉促之間到泰國,4S店數量不足,且最好的位置都早已被日系車的4S店佔據,另外,中國車企的產品保有量還很低,零部件需要從中國運輸到泰國,給維修服務的時效性帶來很大挑戰。

而泰國又是非常開放的社會,車主隨時可以在網絡上分享用車體驗,或者表達不滿,而中國車企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幾乎爲零。

4S店的員工是面對車主的一線人員,但相比於日系車完善的4S管理體系,中國車企初來乍到,還很難徹底在自己品牌的4S店貫徹管理體系,對4S店服務人員的培訓還存在很大提升空間,這也有可能影響中國車的服務口碑。

中國車企需要在配件、物流、技術工程師、服務人員等方面,確保足夠的資源保障,謹慎應對。

第二,不團結影響整體品牌。

泰國市場對中國國內的動態關注度很高,無論是2023年長城汽車舉報比亞迪的事件,還是近期小米汽車發佈,以及多家車企領導的言論,都在泰國引發關注。

內鬥會損害中國車在海外的整體口碑。

第三,海外中國員工的配套服務能力尚需加強。

對於駐外員工雙重徵稅的情況,我國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駐外員工在海外多繳納的稅款,可向中國稅務部門申請減免、抵扣,但員工需要保留好在海外的完稅證明,出海公司的財務人員,也需要提高涉外稅務業務能力,加強與對口管理的稅務部門溝通,妥善處理駐外員工雙重收稅問題。除了稅收,海外中資企業員工的醫療保險、社會保障政策均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