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惡化的遊民問題 蔡政府的照妖鏡

中國時報社論

每年到了春節前夕,就會有社福團體或善心人士出面,爲貧窮家庭或孤苦無依者送暖,包括送便當、紅包、辦桌等善行義舉。龍山寺前艋舺公園聚集的遊民,經常就在此時成爲短視頻對象,在社羣平臺間流傳,提醒大家社會上仍有一羣無家可歸的民衆,需要大家關照。

社會安全系統排除遊民

然而,這個原來只出現在艋舺公園的遊民聚集現象,目前已經嚴重惡化。臺北車站周邊,入夜之後遊民就開始聚集,攤開捆包排列、席地而睡;搭乘夜間鐵路或捷運的過路旅客,經常被驚嚇莫名,不知首善之都的首善之地已經淪落到這等田地。其實,臺北車站的問題存在有年,只是疫情後更加嚴重,但政府似乎完全不管,還有警察不時巡邏,維護秩序兼保護其安全,顯然無意要處理這個越來越讓市民顏面無光的恥辱。

攤開蔡總統歷來對社福政策的態度,似乎相當積極,去年底出席臺灣社會福利總盟餐會時還表示:「政府努力從預算、政策、法案等等不同面向,打造更完善的社福體系」,並特別以新年度社福支出編列了7154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以及設置了156處社會福利服務中心,要「透過綿密的網絡,接住每一位需要協助的民衆」,來表達對社福的重視。

時間往前推移,2011年底,臺北市政府在艋舺公園地板噴灑冷水除污,被外界認爲是在驅趕遊民時,當時身爲在野黨領袖的蔡英文主席表達了關切,說對這樣的事情「感到不可思議」。她認爲遊民「一定是有困難,而不是遊手好閒,國家應該要挑起責任,伸出援手」,誓言將要「建設完整的社會安全系統,讓社區中的老人、弱勢者、小孩和身心障礙者能得到妥善的服務,讓社會變得溫暖、和諧、不會對立。」

然而,漂亮話說了之後,事實的發展卻是相反,民衆在全臺各都會看到的遊民逐年增加;即使是衛福部的列案遊民統計資料,也從2016年的2556人增加到2021年的2910人,5年來增加了354人,成長約14%,而這並未涵蓋外界認爲嚴重惡化的去年。但政府統計卻往往和民衆認知有極大差異,臺北市政府的列冊遊民人數,在2019~2021年期間居然是下降的,從675人減少爲615人,再微降爲613人,有人會相信嗎?

蔡政府不管的票外之民

其實,社會的感受遊民都是在持續增加,連繁華的東區和過去沒有遊民的許多地點,都出現越來越多遊民,夜間席地睡在捷運口、銀行櫃員機室、大樓走廊或便利店門口。臺灣治安在「柬埔寨化」,大都會遊民也在「洛杉磯化」。過去說要建立「完整社會安全系統」的蔡總統,上任後未曾爲遊民講過任何話,彷彿遊民不是她所說的「社會安全系統」涵蓋的對象。

我們當然瞭解,遊民的成因複雜,有社會結構性問題,如景氣不佳、失業率提高、房價和房租高漲、社會住宅有限;也有個人因素,如家庭問題、好吃懶做、酗酒罹病、精神異常等,需要社工人員耐心解決,甚至需要政府相關部門規畫配套,提出解決方案。但一旦民意對政府有所質疑,官方通常就會以各種理由迴應;總之,「千錯萬錯,就不是我的錯。」

然而,問題解決不了或不去解決,難道不是政府而是人民的責任?蔡政府牢牢掌握了政府五院,行政、立法、司法、警察、軍隊全部一把抓,卻無能力處理區區幾千名遊民,任其聚集公共場域,經常聚賭甚至鬧事,並衍生衛生問題,讓行人經常必須掩鼻而過,甚至提心吊膽擔心受到攻擊,已經成爲觀瞻之恥、都市之癌,也傷害臺灣的觀光形象,但政府卻坐視不管、任其惡化?

難道是因爲遊民通常不會投票,所以只關心選票的政府,不必管這些「票外之民」?須知,「有政府,不做事」的結果,已經讓遊民成爲執政效能不彰的照妖鏡,極可能成爲大選變天、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