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 全球政經加速整合 臺灣在囧途

中時社論

由中國主辦的「金磚五國」視訊峰會於23日舉行,未來將擴大「金磚合作機制」版圖,爭取阿根廷、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等國加入;「七大工業國集團(G7)」峰會於26到28日在德國舉行,邀請阿根廷、印度、印尼、南非及塞內加爾列席;緊接者北約組織(NATO)峰會將於29、30日在西班牙舉行,首度邀請日本、澳洲、紐西蘭與南韓等亞太國家出席。面對地緣政治、全球經濟衰退的挑戰,主要國家與集團加速整合與團結,正暴露出臺灣欠缺國際參與管道,與世局發展逐漸脫鉤的窘境。

與國際經濟漸脫鉤

即使在最重要的美中臺三邊關係上,由於與中共官方溝通管道徹底中斷,對美國也欠缺高階及全面性對話機制,使臺灣處於不對等地位,不但喪失話語權與主動權,更處處受到美中關係制約。

單以6月而言,美中國防部長先在新加坡進行首次面對面會談,而後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與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在盧森堡進行9個月內的第3次對話,會後雙方緊鑼密鼓安排在下個月舉行「拜習視訊對話」,並希望在中共二十大後舉行兩國元首實體峰會。美中高層密集互動傳達了不尋常訊息,雙方關係處於關鍵十字路口,任何風吹草動攸關臺灣安全,而民進黨政府卻事前無法掌握動態,事後只能被動依賴美方說明。

臺灣問題一直都是美中高層會議的最重要議程,中方認爲是雙邊關係的「政治基礎」,美方則堅持反對任一方片面改變現狀的行動,雙方言詞更形尖銳,似乎毫無妥協空間,但美中對維持開放溝通管道,設立危機處理與風險管控機制,兩軍建構「多層次熱線」已有共識。

由於民進黨堅持「親美反中」極端路線,美臺關係已成爲臺灣安全及整體對外關係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支柱,但在實務上,雙邊關係雖號稱有史以來最佳,卻受到層層約束。以具有指標性的美臺高層官員互訪而言,美國的《臺灣旅行法》、《臺灣保證法》等都有所規範,國務院也早已發佈美國官員與臺灣互動新準則,但自拜登政府就任以來,沒有任何部長級官員訪問臺灣,比起川普時期算是退步。

不對稱作戰成破口

目前美臺之間最重要、制度性溝通機制當屬目前正在進行的「美臺雙邊戰略安全對話」、又稱「蒙特瑞會談」,我方這兩年拉高層次,由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領軍。顧名思義,對話內容應聚焦戰略層次,就臺海安全形勢評估、如何有效嚇阻中共軍事行動及相關策略、甚至美國的戰略模糊或清晰進行深入討論,建立共識。但據報導,這次蒙特瑞會談主要內容仍是對臺軍售項目及加強軍事訓練合作,偏重戰術、技術性層次。

另外,所謂對話機制與議題設定全由美方主導,美國鼓吹臺灣以「不對稱作戰」構想取代現有全面防衛作戰計劃,並根據此一構想提出臺灣武器需求清單,也是這次會談主軸。但許多美臺學者質疑美國戰略的重大轉變,原本最高目標在有效威懾中共的武力犯臺,現在質變爲在臺灣本島進行消耗戰、城市作戰、游擊戰,但臺灣海島型防禦缺乏縱深與充分兵力,烏克蘭模式並不適用於臺灣。美國新政策僅聚焦於對臺發起攻擊的「作戰日」情境,其他灰色地帶的衝突型態都被忽略,新政策不僅沒有強化臺灣的國防,反而爲中共提供更多易受攻擊的破口。

由於蒙特瑞會談的高度機密,會談內容、美方參與層級都不對外公佈,臺灣是否全盤接受美國的政策建議或指導並不明朗。以當前兩岸的軍力均勢一面倒向中共、美國是否有足夠政治意願及軍事力量介入臺海軍事衝突,以及戰爭本身的不可預測性等諸多因素,臺灣的安全保證絕不能單一維繫於美國軍事力量,深化臺美經貿關係,擴大參與區域經濟整合與加強其他國家雙邊關係,改善兩岸關係,消除戰爭根源纔是臺灣安全真正保障,只是民進黨主政者在僵硬意識形態之下,似已難迴歸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