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臺灣的「君權神授」說?

▲鴻海董事長郭臺銘日前到板橋慈惠宮參拜,表示受媽祖託夢指示將投入2020國民黨黨內總統初選。(圖/記者季相儒攝)

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衆能懂的文章。

四月的媽祖好忙,忙完繞境之後,還得忙着爲2020年參與總統大選的各方候選人站臺、託夢。政治人物都找媽祖幫忙,會不會找錯對象

對象沒問題,但這是個好問題。

根據內政部在1995年出版的《臺灣地區宗教團體普查報告》指出,全臺灣有1,352間媽祖廟,若根據非正式的估計,全臺灣媽祖的信徒約佔總人口的六成。大家試着推想一下,若媽祖能夠影響臺灣近六成的人口,除了庇佑臺灣之外,同樣的一定是個意見領袖。從功利角度思考,媽祖的信徒手上,張張選票可不容忽視,與媽祖沾個光,就好像在高流量入口網站上打廣告,這代價絕對划算,所以不止企業爭相贊助,政治人物也搶着沾光。

於是乎,大甲媽祖鑾轎起駕,各方意在明年總統大選的人,自然而然千方百計要扶轎,甚至一起繞境,這動機,非常清楚。

有網友在我臉書上留言,他認爲神明應該會認爲人人都該有參選機會,因爲我們是民主國家。但我覺得,能夠上得了檯面扶轎與被託夢的人,不管怎麼看,都有一點選擇性的民主。自古以來「君權神授」說給了一個「被選擇」的答案,因爲無法找到證據否定神的存在,所以到現在,政治人物還是很愛用這招,樂此不疲。某方面來說,這給了一個天大的理由,叫「天命所歸」。試着回想一下,2015年南鯤鯓天府國運籤「武則天坐天」,雖是一支兇籤,但光是「武則天坐天」這五個字,相信者就認爲是「天命所歸」!

回到前提,在臺灣,媽祖在民間的影響力並非首位,根據謝宗榮在《臺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一書中提到,日據前後,臺灣曾經有四次宗教調查,日據前兩次皆以福德正神重要性最高,媽祖的重要性排序爲第三與第四;光復後的兩次調查則皆以王爺爲首位,其次爲觀音,再其次纔是媽祖。照理,明年的大選應該找王爺或觀音託夢或站臺纔對啊!

行銷的角度來看,神格特性並不符合,意思是,王爺與觀音信徒,並非首要的市場區隔

原以爲參與媽祖繞境的信徒多半是老年人,但這一次,根據《商業週刊》在1,639期的報導,這次約有200萬的信衆參加繞境,而年紀在21-40歲的信徒比例佔了26.5%,推論媽祖的信仰已經開始年輕化,若加上41-60歲之間的中、壯年信衆,64.8%的佔比,無論從行銷學上的任何一個角度觀之,絕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選票市場」。

臺灣的媽祖信仰有種心靈治療的效果,參與繞境,更是一種母親集體式的心靈治療。從社會學的角度思考,繞境人數愈多,年齡愈年輕化,這當中所呈現的問題卻是對社會的愈不安,對未來愈茫然的反射,這很容易觀察,卻不容易明說,亦或者,根本不會將之包裝成話題,因爲,太敏感!

這也是與王爺和觀音信仰不太一樣的地方,但意在取得明年總統大位的人,是否真的得到媽祖的暗示?真正的苦民所苦,是應該爲集體心靈治療找到真正的解方與出口,而不是在意與利用所謂的「靈力政治」與「靈力經濟」。

啓蒙時代以後,相信君權神授說法的人,照理說應該愈來愈少,但在當今的臺灣,集體式的宗教心靈治療愈來愈盛行,加上宗教信仰沾染了政治後,我有種感覺,這幾年「君權神授」說在臺灣竟然是一種意識的主流。難不成,宗教信仰除了愈爲功利之外,連帶的只是一種匯流的工具與管道,被利用來爲政治服務罷了?

熱門推薦》►即將消失的金紙業

►看更多【鍾文榮】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