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發出七大信號利好民生:涉及生育、收入、房地產

(原標題:中央發出七大信號利好民生:涉及生育、收入、房地產)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建議》描摹了未來五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要求,界面新聞帶您解讀其中含義。

夜幕下的北京中央商務區。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11月3日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文發佈,對未來5-15年中國經濟如何發展、人民收入如何提高,房地產政策走向何方以及如何應對老齡化等民衆關心的問題做出具體闡述。

界面新聞歸納了其中七大關鍵點,並一一做出解讀。

2035年中國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

《建議》指出,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

同時,11月3日新華社發佈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對《建議》起草有關情況的說明指出,在徵求意見過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門建議,明確提出“十四五”經濟增長速度目標,明確提出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標。

說明稱,文件起草組經過認真研究和測算,認爲從經濟發展能力和條件看,我國經濟有希望、有潛力保持長期平穩發展,到“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

同時,考慮到未來一個時期外部環境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存在不少可能衝擊國內經濟發展的風險隱患,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可能持續低迷,中長期規劃目標要更加註重經濟結構優化,引導各方面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

按照世界銀行7月公佈的最新定義,高收入國家的標準是人均國民收入在12536美元以上。當然,隨着經濟發展,世界銀行的收入劃分標準也在不斷更新。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0276美元,首次突破1萬美元。按照說明提出的“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標”,屆時,我國人均GDP將突破2萬美元。

提高低收入羣體收入是實現雙循環的關鍵

《建議》提出,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堅持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羣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羣體。

此外,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羣體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

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曹遠征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指出,只要收入提高,其他的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因爲收入擴大,就是內需擴大,內需擴大就可以作爲一個戰略基點。然後通過制度性的開放,向全世界共享中國市場,那就促進內外循環了。”

生育限制有望繼續放鬆

《建議》指出,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雖然上週發佈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對生育政策隻字未提,但《建議》明確了要“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這或許意味着生育限制有望進一步放鬆,比如允許生育三孩。

最近恆大研究院院長任澤平提出,之前放開“單獨”二孩全面放開二孩,效果均不及預期。他指出, 2012年末中央決定實施“單獨”二孩政策,2013-2015年出生人口分別爲1640萬、1687萬、1655萬。2015年末中央決定全面放開二孩,出生人口在2016年達1786萬,創2000年以來峰值,但2017年即下滑至1725萬,2018年再下降200萬至1523萬,2019年進一步下降至1465萬。

養育成本太高或是人們拒生二孩的原因。在京滬等發達地區,培養一個孩子的教育成本就可達上百萬。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的生育意願自然不高。所以,《建議》還提出“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未來或許有一系列相關政策可以期待。

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勢在必行

《建議》提出,推進社保轉移接續,健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

這可以看作是對五中全會公報提出的“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具體部署。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養老保險司司長聶明雋上個月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稱,今年前三季度,企業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2.1萬億元,總支出2.8萬億元。儘管他說當前基金累計結餘仍達到4.5萬億元,但收入低於支出是不爭的事實。

另一方面,根據民政部最新預測數據,“十四五”期間,中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人,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在這種情況下,社保基金必須開源節流,既然老齡化的步伐不可阻擋,那就要想辦法“開源”。

延長退休年齡早在幾年前就有官員提出,但引起的社會反響很大,遲遲未見具體措施。這次上升到中央層面,退休年齡延遲是勢在必行,未來五年可能就能看到有政策落地。

“房住不炒”成爲中長期國策

《建議》提出,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強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風險防控。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租購併舉、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建議》還指出,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完善土地出讓收入分配機制,探索支持利用集體建設用地按照規劃建設租賃住房,完善長租房政策,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

貝殼研究院高級分析師許小樂認爲,這些表述說明民生將是未來房地產政策的目標。住房補短板,是爲了彌補過去20多年重購輕租導致的供應結構失衡。此外,這次中央還提出“完善土地出讓收入分配機制”,這可能會改變地方政府與開發商之間的利益關係,加大對保障性住房的供地傾斜。

此外,在促進消費一節中,《建議》提出,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住房消費要真正釋放,就要杜絕各類炒房的干擾,即要落實“房住不炒”的思路。而“房住不炒”的落實,本質上就是爲了給住房消費提供更大的空間,兩者實際上是相互支持的。

值得注意的是,《建議》未提及房地產稅。不過,在稅收章節,《建議》提出完善現代稅收制度,健全地方稅直接稅體系,優化稅制結構,適當提高直接稅比重,深化稅收徵管制度改革

新、老基建將並重前行

《建議》明確提出,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系統佈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建設。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製造業集羣發展,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

這意味着“十四五”期間,基礎設施建設將從過去的以“鐵公基”爲主的“老”基建”逐步向以5G、新能源、大數據、人工智能爲代表的“新”基建方向轉變。

但是,這並非意味着傳統基建走向衰落。《建議》還提到,推進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支持有利於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項目建設。實施川藏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家水網、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星際探測、北斗產業化等重大工程,推進重大科研設施、重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公共衛生應急保障、重大引調水、防洪減災、送電輸氣、沿邊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

這意味着,未來在“新基建”實現較快增長的同時,“老基建”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基礎建設投資有望進一步提速。

國企改革重點是抓國有經濟佈局

《建議》提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加快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管資本爲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推進能源、鐵路、電信、公用事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

優化國有經濟佈局被放在“頭牌”。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建議》發佈的前一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新時代推進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意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監督的決定》等。

會議稱,針對當前國有經濟佈局結構存在的問題,堅持聚焦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功能,調整存量結構,優化增量投向,更好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