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大學學生走入長青村 推「老有所用」不老傳奇

中正大學勞工學生組成團隊前進南投長青村。(圖/中正大學提供)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讓老人活得更有活力、更有尊嚴,擺脫需要被照顧的刻板印象!」南投埔里鎮郊區的長青村是921災後重建的非依賴性老人社區,多年來藉由年長者種植蔬果、販賣二手物及依賴外界善款自給自足。中正大學勞工系5位同學爲了幫助長青村永續經營及增加穩定財源,利用所學幫忙重新規劃社區營運模式參觀行程,甚至把參加創業提案競賽贏得的獎金用來回饋村裡

921大地震後,政府爲了安置災後無家可歸的失依老人,與社會團體共同成立一個和一般安養院不同的非依賴型老人福利社區,也就是「長青村」。16年來長者累積約270人和5位社區專職人員,勞工系學生段逸欣表示,儘管他們彼此沒有血緣關係,但社區仍像一個大家庭。長者們平時各自在有機菜園種植蔬果,從事外燴服務和二手擺攤義賣等,也親自招呼遊客,藉此自給自足,希望減少社會負擔。

▲團隊會安排遊客與居民一起享用長輩們親手烹煮的午餐

去年9月,勞工系5位學生段逸欣、何明鴻林巖菖、邱騰穎魏豫綾走入長青村,發現村裡許多空間因人力不足而閒置變成儲藏室,便着手整合村內現有資源。「我們把這些空間變得有故事性,講一些屋子的故事,讓大家瞭解老人在這裡的生活情形。」

段逸欣說,像「半杯咖啡」就是當初村裡的感恩咖啡館讓長輩化身服務員,端咖啡陪聊天,但雙手因年紀大不停顫抖,等送到遊客面前時咖啡只剩半杯的故事。而原本歇業的感恩咖啡館,也在中正學生團隊清潔環境器具及結合烘焙麪包後,重新開張爲自助式咖啡館,供遊客自由操作使用。

考量老人下山到二手市集義賣外界捐贈物資,來回奔波勞累,學生團隊動手改造存放舊物的空間成爲「尋寶屋」,讓遊客到此一遊時,能從中自己挑選適合的二手物品,自行決定價格後再投入「喜樂箱」。段逸欣說,學生團隊將每個空間的故事規劃成半日遊行程,並安排遊客與居民一起享用長輩們親手烹煮的午餐,不僅讓遊客認識且融入長青村的日常生活,也爲村裡帶來永續財源。

▲段逸欣(左一)團隊也主動帶領國際走路長青村。同學們還把社區國際化,設計雙語標誌、導覽圖及翻譯社區介紹影片等,擔任導覽員主動接待30多位來自中國、德國、甘比亞的國際學生實際體驗套裝行程。段逸欣說:「曾有甘比亞的學生看了很感動,因爲在他的國家沒有這樣的安置機構和福利,還說老了想住在這個有人情味的地方。」之後他們還與中正大學老師合作校內學生上山參訪,使長青村成爲中正勞工系的學習合作社區。

回想在長青村的日子,段逸欣和隊員每次一待就是2、3天以上,吃住都和長輩們一起,除了挽起衣袖幫忙種菜、整理環境,也幫忙準備外燴的阿公阿嬤洗菜洗碗。「社區長輩都很熱情迎接每位客人,也把我們當做他們的一份子!」

段逸欣說,臺灣長期照護系統已隨着人口高齡化慢慢出現警訊,而長青村合作共享的生活模式則能幫助解決老人安養問題,值得讓更多人知道。因此他們提出企劃案,獲得多個社會創業競賽入圍與得名,未來也將持續參加其他競賽,把獎金全數回饋社區,甚至吸取和複製經驗,創造第二個長青村。

▲團隊每次在長青村一待就是2、3天以上,吃住都和長輩們一起。

掌握即時訊息↘免費下載新聞雲APPiOS:https://goo.gl/qXZojaAndroid:https://goo.gl/MRNy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