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大陸經濟「內循環」的政策方向預測
大陸將透過國內旅遊市場的消費升級,一方面降低服務貿易逆差,另一方面爲「內循環」經濟注入動力。圖爲上海市南京路步行街上游人如織。圖/新華社
近來大陸提出的經濟「內循環」戰略,成爲各界熱議的話題。國內有評論指出,大陸經濟「內循環」真諦並非只是擴大內需,而是內需與對外開放並重。誠然,如評論分析,大陸此次提出的「國內大循環」,是對過去「國際大循環」的局部修正。然而,由於經濟「內循環」戰略提出不久,相關政策並不明確,因此,各界紛紛預測其將來可能的方向。從各項數據來看,雖然大陸近期已提出各項擴內需政策;但相對於投資、出口,大陸民間消費仍相對疲弱。因此,未來大陸政府勢必將持續透過政策,刺激龐大民間消費力的釋出。
值得注意的是,在內需尚未提升之際,短期內,大陸經濟「內循環」政策,將可能着重於服務貿易逆差的減少,以及加快高科技產品的進口替代。
透過鼓勵「國旅」減少服務貿易逆差
大陸長期以來依靠貨物貿易的順差賺取外匯,但自2000年之後,服務貿易即呈現逆差的狀況。以官方近10年的數據來看,2010年大陸服務貿易出口人民幣1.2兆,進口人民幣1.3兆,差額即超過1千億。到2018年,這個差距擴大到1.7兆。2019年,由於服務貿易同比大幅衰退0.4%,以致逆差減少,爲1.5兆。
進一步檢視,大陸長期以來服務貿易逆差,除了智慧財產權授權費用之外 ,其他主要集中在旅行與運輸服務。以2018年來說,旅行服務的進口達人民幣1.83兆,運輸服務的進口爲人民幣7,166億,兩者合計佔當年服務貿易進口額的73.4%。也就是說,大陸服務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主要來自包括旅遊、留學等大量的出境消費。因此,疫後大陸政府勢必促使境外消費能量能夠轉回境內。也就是說,大陸將透過國內旅遊市場的消費升級,一方面降低服務貿易逆差,另一方面爲「內循環」經濟注入動力。
推動以科技爲主的進口替代
大陸另一個主要的逆差,在於以半導體晶片爲主的高科技產品的大量進口。以晶片來說,大陸進口晶片數量不但逐年上升,且早已成爲進口的最主要物資。2019年,大陸進口晶片數量高達4,451億個;金額超過2兆人民幣。受到美國的半導體禁令升級的影響,大陸加快晶片的進口囤貨,以致今年1至7月,晶片進口數量就達到2,891億個,金額近1.3兆人民幣;進口數量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24.8%、進口金額增長15.7%。雖然大陸政府宣佈要在2025年,將晶片自給率由現在的30%提高到70%,但晶片製造所需要的設備,仍是大陸高科技製造業領域很大的缺口。
大陸政府意識到,中國大陸在科技領域仍處於落後西方先進國家。即便經過數十年的急起直追,但包括光刻機、晶片、作業系統、手機射頻器件、半導體加工設備、半導體材料等數十項關鍵技術,仍受制於西方科技大國。因此,基於國安/經濟戰略考量,可以預見,大陸將加大力度,推動以科技爲主的進口替代政策。 結論:「中國服務」是大陸撬動經濟「內循環」的重要槓桿
總的來說,大陸在持續吸引外資、推動出口的同時,將透過鼓勵「國旅」以減少服務貿易逆差;同時,持續推動大基金、減稅、科創板等政策,以提高科技產品的自給率,以期短期內能夠爲經濟「內循環」提供動力。
更值得觀察的是,以中長期戰略來看,大陸一方面必將持續透過產業的數位轉型,擴大內需市場的消費樣態;更重要的是,將透過服務業品質的提升及附加價值,推動服務業的出口。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服務」不但是大陸政府撬動經濟「內循環」的重要槓桿;更是中國大陸走向國際的新名片。這樣的產業趨勢,不得不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