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點石成金─材料再利用與創新,實踐循環經濟

網路購物成爲消費趨勢,更因疫情成爲一種全民運動。在享受網路購物所帶來的便利之際,卻也衍伸出商品過度包裝,造成紙箱塑膠包材廢棄物的問題,行政院環保署已於2019年推出「網購包裝減量」計劃,不只包裝的減量,更鼓勵業者使用環保材質循環包材。不僅在臺灣歐洲議會亦於2019年通過一次性塑膠禁令,盼在2030年達成只用可回收塑膠。

透過創新材料的循環再利用,減少塑膠廢棄物的生成,即是一種「循環經濟」的實踐,能減少廢棄物與污染產生,有機會將資源效益極大化,這樣的循環經濟模式延長了資源的生命週期,亦可擴大產業升級及創造新的成長動能

材料再利用,塑膠製品可回收再用

「消費後再生塑膠」(Post-Consumer Recycled Plastics,縮寫 PCR)即是一種材料再利用,將使用後的寶特瓶清潔用品罐等,經過回收、分類、粉碎、清洗等程序,重新再製成可被使用的有價再生塑膠。現今已有許多全球知名品牌,表示將提高其產品再生塑膠使用的比例

再生塑膠的使用仍有其使用限制,如使用的降級品質的不穩定。爲突破困境李長榮化工創新研發出「PCR 消費後再生聚丙烯」,結合40%認證過的消費後再生塑膠和60%的全新材料,兼具穩定度透明度,可耐低溫、耐衝擊,成爲化妝品包材和運動護具原料,品質更與100%的原生塑料相當,且更加環保,也讓塑膠製品的回收不再是終點,讓原料再次循環,創造出新價值。

植物性生質化學品

除了材料再利用外,透過創新材料,如玉米海藻等植物性可再生原料所製成的生質化學品,不僅具備可再生、資源效率最大化特性,更可讓有限的地球資源得以永續利用,應用的下游產品也更能符合消費者的環保意識

李長榮化工積極從原料改變,投入生質化學品的研發,以非糧食用玉米取代化石原料,透過生物發酵方法制成生質琥珀酸及類胡蘿蔔素。生質琥珀酸可製成生物可分解塑膠BioPBS,在常溫常壓下,堆肥180天后就可完全裂解爲碳水化合物。可應用於咖啡杯淋膜包裝材料,在生態中可自然分解,迴歸生態循環鏈;亦應用於可降解纖維,可降低洗衣帶來的海洋塑膠微粒,減少塑膠廢棄物帶來的環境衝擊。且,製程不耗用化石資源、不產生揮發性有機物(VOCs)、能降低能源使用,生產過程零碳排。

資源循環,永續未來的解答

不論是以植物性可再生原料做生質化學品的研發,到終端塑膠應用的可分解特性,亦或是消費後再生塑膠(PCR)的再利用,目標都是延長產品的使用週期,得以生生不息的循環。循環經濟不僅是平衡環境永續與經濟發展的解方之一,更同時是企業運營與地球生態環境的新契機。突破過去我們熟悉的經濟模式,不同的邏輯與製程讓企業跳脫既有框架,開始重視創新研發,並以經濟與環境的雙贏考量,找尋新的商業模式,打造綠色永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