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好了 就跳進社會攪和吧
在臺灣大專院校裡,40多所藝術科系,每年培養出上千位藝術專業人才,最後成爲專業藝術家的人,只有寥寥幾人。
進到藝術相關科系的學生,孜孜矻矻唸了4年後,卻發現當一位藝術家很辛苦,想靠藝術養活自己,更是難上加難。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老師楊北辰認爲,藝術產業出現學用的供需落差時,學生不用把自己的路想得太窄,美術系畢業,其實不一定就得當畫家。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教育研究所老師吳岱融也認爲,藝術這條路,要走很辛苦,「不當藝術家也沒關係」。
其實不當藝術家,還有很多路能走。吳岱融表示,藝術相關科系的學生畢業後,也能選擇從事藝術相關工作。她舉例說明道,像是畫廊、策展、工作室助手、藝術家學徒等,這些工作雖然屬於藝術創作的「外圍」,但在藝術產業營運上,卻是必須存在的環節。
楊北辰則表示,學生若不從事藝術創作,便要積極思考大學所學的藝術技能,如何與自身興趣結合,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他認爲,藝術所學科目雖然冷門,但只要學生願意去思考、拓展視野,就能在其他行業裡找到藝術技藝的着力點,冷門學科瞬間能變成優勢競爭力。
楊北辰則舉服裝造型顧問說明道,一個藝術科系裡的學生,假若他成爲畫家的能力只有70分,要當職業畫家比較勉強,但如果學生願意走進服裝造型產業,肯定有90幾分的表現。楊北成解釋說,畫家在創作時,必須處理成千上百的顏色組合,才能精準地傳達出創作意境。但服裝造型要處理的顏色組合,不外乎鞋、帽、褲、羣、衣裝、配件等種類,如果處理顏色的技藝能與服裝造型領域做結合,藝術相關科系在色彩搭配時定有足夠的優勢。
可是,像這樣的就業連結,則需要學生自行去發想、積極去尋找可能性,而非被動等待機會。楊北辰則建議道,學生除了在學時得妥善規劃課餘時間,積極拓展專業領域以外的視野,畢業後更要思考如何將所學的技藝,「轉化成有利的武器」。這個有利的武器,將伴隨着學生進入社會的佈局,在每個行業找到競爭優勢。
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老師黃建宏則觀察道,藝術科系畢業的學生,如果要投入社會裡就業的話,可以將自己定位成「視覺創意的管理髮展人才」,運用在校習得的視覺創意專業,進入職場服務各個產業。…更多內容請看http://artemperor.tw/focus/209